提示:小儿用药须谨慎,本文所列方剂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咨询相关医生。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发育性紊乱而妨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之一。本病眼部可无器质性改变,或虽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视力下降与其病变不相适应,且不能矫正或矫正视力低于0.8,可发生于单眼或双眼。
患者眼外观正常,目力低下。属中医“视瞻昏渺”的范畴,甚者则为“小儿青盲症”。祖国医学文献中早就有近似本病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目青盲候》曰;“眼无障翳而不见物,谓之盲”。年刘光耀先生著《眼科金镜·盲》曰:“症之起不痛不痒,不红不肿,如无症状,只是不能睹物,盲瞽日久,父母不知为盲”。这正和早期不易发现,特别是不伴斜视的弱视一病的临床表现相同。
弱视的治疗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疗效越好。防治弱视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目前,治疗弱视的方法虽多,但疗效多不理想。笔者诊治本病共分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每取满意疗效。
一、理脾消积,养肝明目
小儿具有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加上目前独生子女多偏食择食,饮食不节,积滞损伤中焦,气机受阻,运化失职,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影响儿童的营养和生长发育,目失濡养而致弱视。患儿常觉眼部羞明干涩不适,频频眨眼,全身兼见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或午后潮热尤以手足较重,烦躁易怒,夜眠不宁,面黄消瘦,毛发稀疏。皮肤干燥,困倦喜卧,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或干结。舌苔浊腻,脉滑细。综理脉证,属积滞伤脾弱视。当以消积导滞,理脾和中为首务。又因儿童弱视由运化失职,肝虚血少,目失濡养所致,故宜佐以养血益肝明目之品。方选肥儿丸(《和剂局方》方)加减:神曲15肉豆蔻6麦芽12陈皮8木香4白术6茯苓15。
或选加草决明、青葙子、谷精草以助清热明目;加生地,枸杞子、女贞子以滋补强壮,养阴明目:加菟丝子补贤益精明目。配合主方,共建消积导滞,理脾和中,养肝明目之功。
例1:某女,10岁。年10月5日初诊。
自诉双眼自幼视物不清,干涩羞明,并频频眨目,配镜矫正,自感戴镜与不戴一样。经北京、天津、医院诊为弱视,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双眼眼位正位,外眼如常,视野正常,远视力双眼均为0.2;近视力双眼均为0.3。1%阿托品眼药水散瞳检查:屈光间质清晰,眼底以十4D可窥及,视神经乳头色红,且小于正常人,黄斑中心凹反光点弥散。屈光检查:左眼矫正为0.4,右眼矫正为0.6。伴见纳呆厌食,食而不化,下午腹部胀满,烦躁易怒,夜卧不安,面黄肌瘦,毛发稀疏不泽,困倦喜卧,精神不振。舌苔浊腻,脉滑。证属积滞伤脾型弱视,治以消积导滞、理脾和中。药用肥儿丸加减。先服15剂。患儿纳食渐增,夜能安卧。诸症悉减。视力:右0.7,左0.5。继守上方,重用白术、鸡内金各15,健运脾胃,消补并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并加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谷精草各15g以补肾明目。随证加减继服50剂,诸症尽除,双眼视力均达到1.2。又守后方服药3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5年,眼明体健,疗效巩固。
二、清肝泄胆利湿,疏风活络明目
目为肝之窍,受肝血而能视,赖肝气而辨色,故为肝之外候。而肝与胆为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胆之精汁升聚而成神膏,故眼的视觉正常与否,与肝胆关系至为密切。
若劳目久视,用眼不当,致使肝胆劳伤,气血不足;或闷闷不乐,哭笑无常,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偏食择食,损伤脾胃,内生湿浊,郁遏化热,蕴结肝胆,均易引起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蒸,浊阴上泛,目窍受蒙而酿是病,患儿常觉眼部胀痛,头昏头胀,眼睑时而痉挛,不能过久视物,久则困乏。或目珠偏斜,并伴口苦,饮食减少,小便黄赤,夜睡易惊易醒。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参合脉证,属肝胆湿热型之弱规,故宜用清泄肝胆湿热,疏风活络明目法治之。方选升麻龙胆饮子(《审视瑶函》方)加减:龙胆草10黄芩10地龙12升麻3郁金6谷精草15麻黄根6当归10蔓荆子10青蛤粉6甘草3滑石10。
若用眼过久,目珠偏视,眼睑时而痉挛者,加丹参、川牛膝以活血通络;加僵蚕、钩藤、全蝎以清热除风,解痉止痛。眼胀头痛者,加夏枯草、香附、白芷以清热散瘀,祛风止痛;口苦目赤,小便赤黄者,加木通、栀子以利水清热;目痛日久,用药后视力改善不著者,去龙胆草、黄芩、滑石,加菟丝子、女贞子,仙灵脾以补肾养肝明目,纳呆食滞者加鸡内金、砂仁以消食和胃,化湿醒脾。
例2:某男,8岁。午4月25日初诊。其父代诉,患儿于半年前因视力不好经北京、医院诊为弱视,曾用中西药物及针刺治疗,视力无改善心检查:双眼眼位正位,外眼正常,视力右0.4/0.5,左0.3/0.4。矫正后无提高。双眼屈光间质清晰,眼底正常,未发现眼颤。但述平时头晕头胀,眼睑时而痉挛,不能耐久视物,久则困乏,夜睡易惊醒。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效。证属肝胆湿热之弱视。治宜清肝泻胆利湿,疏风活络明目。方用升麻龙胆饮子加减,先后加减服用86剂,视力提高,右l.2/1.2,左1.0/1.2,随访半年,疗效巩固。
(本文选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中国中医药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