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以苦逼的少年来换取未来可能的成功,这本身就是家长的懦弱和无能的明证!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正因为家长对教育没有清晰的规划,所以只能把孩子推到前线做炮灰。这样的“成功”,堪称最失败的成功。
有一个坊间的说法,至少有95%的学生参加过各类补习班。确切的数据很难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补习的普及率相当高,已经不是过去印象中的“成绩差才补习”的概念,甚至有不少学霸也是补习班的常客,只不过为这类学生开设的补习班现在有了一个更高端大气的名字——培优。
过去只有学习比较吃力,感觉很难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才会去补习,反映的心态是:学不懂要补习,学懂了就可以不补。而培优班的出现和大面积参加补习的状况,说明现在真正进入硬拼分数以获取教育资源的阶段:只是学懂了还不够,我成绩比你高,你去补习提分,我也要去补习以保持我的分数优势。
在这股补习热潮中,有不少卯足了劲儿要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的家长,但也有很多是身不由己被裹挟到漩涡中的。比如,孩子班上参加校外补习的同学很多,所以也跟家长要求去补习。又比如,老师或明示或暗示地建议家长给孩子报校外补习班。身处这样的大环境里,得有多大的定力才能扛住各方面的压力?
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家长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总结起来,这些压力无非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祖辈,孩子,学校(老师),自己。
都市家庭里,有不少祖辈会帮忙带孩子,因而也容易介入干预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理念如果放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也许还没有这么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在的教育环境就像催化剂一样,成倍地放大了这些影响的作用效果。
孩子入学后,学校和老师都会不断提出各种要求,这些要求表面上当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实则不乏私利的因素——学校和老师都有业绩压力,孩子的表现好有利于提升业绩,至于某些做法是否会伤害孩子,反倒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和反思。
来自孩子的压力,有明的——孩子可能会主动提一些要求,这时家长往往很难拒绝;也有暗的——孩子没有明确提要求,但家长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积极行动”,担心自己的“无为”会招来孩子现在或者将来的埋怨。这个时候,不做事就成了最大的罪过。
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最终都汇聚到最后一个方面——自己。家长的每一个行动的直接驱动力是自身,其他压力都是通过自身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如果家长有清晰的思路,并且善于应对外界压力,上述三方面的压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弭于无形;反之,则压力将倍增,导致进退失据。
对于任何一位具备基本责任心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都是一个重担。相比其他责任,例如工作职责,教育的责任压力要大得多,因为工作通常有多年的能力积累并且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教育对几乎所有家长来说都是半路出家。要从头学起似乎已经来不及,不学又对孩子的各种表现束手无策。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难以处理好教育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因。如何教育孩子,已经成了大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其中一个巨型砝码。
教育是最需要长期规划的“事业”如果我对大家说人生需要规划,估计很少有人会不同意。没有明确规划和目标的人生,就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乱飞乱撞耗尽了力气却无所得。清晰的目标和精细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费很多无谓的力气,用较少的代价就能收获更多。
然而,由于人性的弱点以及能力的缺乏,很多人经常有短视的表现。他们总希望努力能尽快得到回报,因此把大部分力气都花费在获取短期利益上,最后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每天疲于奔命,所得却只堪堪能够糊口。有这样一个说法:按小时或者天来算收入的是兼职;按月算收入的是固定职位;按年算收入的是老板。而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按二十年来算收入的事业。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琴棋书画,准备上小学时又忙着准备幼升小;小学六年,前两年刚对学校生活适应了些,接下来的日子就都贡献给了小升初;中学六年,前三年忙着准备中考,后三年忙高考。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日子都在拼搏中度过,终于上了人人羡慕的名校。此时家长拖着疲惫的身躯卸下了教育的重担,就盼着孩子从名校毕业后飞黄腾达了;而孩子踏进了校园,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迷茫之中。
这样的家长,他们自认为很有规划,每一步都走得很有计划,把节奏踏得很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规划都是针对“小目标”。看起来每一步的收获都是满满的,但唯独没有考虑最重要的一个“大目标”——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少数孩子最终如愿以偿考入名校,更多的孩子得到的只是沮丧和落寞,然而他们同样都失去了这十几年里最该有的收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没有赢家和输家的差别,区别仅仅在于输得多些还是少些。
孩子的成长比学业更重要有一个段子是关于小明和小强的故事。小明从小品学兼优,经常得到老师和邻居的表扬,最后从名校毕业。小强从小无心向学,经常被老师批评,被邻居鄙视,要求他要多向小明学习。小明毕业后找工作,最终的工作单位是——小强开的公司。这个段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但其中的一个可能性,是小强虽然在学业上没有所得,但他收获了成长。
我们来设想这样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用十几年的时间奔波在各种培训班,在每个大考小考中竭尽全力。第二个群体,是按部就班完成学业,努力但不强求。如果计算进入名校的比例,第一个群体也许更高一些。但如果比较事业的成就,第二个群体却未必更低。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一个群体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性格问题,比如“输不起”,比如“怕犯错”。正是这些性格软肋,使得这个看起来明明已经踏上成功的阳关大道的群体突然裹足不前。
不管家长出于怎样的理由,或者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如果他选择了将孩子投入考名校的漩涡中,就要承担这个行为的责任。他为此散尽千金,他为此奔波劳碌,他为此焦虑劳神,都不能作为他尽职的辩护理由。他因为害怕孩子有卑微的成年,而不敢许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这是作为家长的怯懦的最有力的证据。他看到很多人从快乐的少年走向卑微的成年,却不知有更多人,从苦逼的少年走向了麻木的成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以家长作为学习的榜样。如果在他眼中的父母,每天充满了焦虑,对前途没有信心,把未来寄托在一个名校文凭上,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勇于尝试和肩负重任的人。反之,如果他看到父母遇事冷静,有清晰的思路和规划,不盲从旁人的结论,这就是他最好的成长,是任何文凭都无法替代的成长。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送名家观点反思教育理念探讨教育问题哪里能治疗白癜风寻常性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