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尿液是健康的晴雨表专家教你

广东卫生计生报年7月4日第四版

尿液是健康的“晴雨表”

○医学指导:医院泌尿外科赵冬

尿液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从尿液的颜色、排尿的频率、尿液量来判断是否健康,如果指标发生了改变,就可能预示着疾病。尿液和健康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人们在小便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本报邀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赵冬教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的“健康观察员”。

出现以下异常情况需警惕

  我们每天都应该主动观察尿液的状态,以晨起的第一泡尿为准,因为尿液经过一晚的沉淀,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尿液的健康问题。当尿液出现以下问题时,可能是泌尿系统发出的“警报”。

颜色改变

粉红色:尿液中有一点点红,或用纸巾擦时有血丝,可能是泌尿系统局部的炎症,如尿道炎等问题所致。

深红色:说明尿中可能存在超量的红细胞,也称“血尿”,多是由肾病、结石、前列腺炎、膀胱肿瘤等引起。如果出现剧烈的腰痛,同时伴有血尿,多半是结石引起,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尿液发黄:偶尔的深黄色有可能只是尿液过于浓缩,或湿热所导致。但如果尿色很黄且持续半个月以上,就要提高警惕。尿色太黄,往往预示着肝胆疾病,如肝炎、胆结石、胆道阻塞、梗阻性黄疸等疾病。

尿频

  如果不是饮水过多造成的排尿次数超过8次,就叫做尿频。“小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减少,有可能是膀胱储尿功能下降,或膀胱有残留物。此外,男性前列腺肥大也会导致尿频,而女性因为压力大,紧张等,都会出现神经性尿频。”赵冬说,如果尿频的同时,还伴有尿急、尿痛等不适,应警惕是否患上泌尿系统感染。

小便痛

  小便时出现刺痛、烧灼、刀刺样的疼痛,这一般预示着四大问题——炎症、结石、肿瘤堵塞或刺激、前列腺疾病。其中炎症和结石是引起小便疼痛的常见原因。“如果是肚脐下面的膀胱区疼痛,多是结石引起的,表现为不小便时也会痛,拉尿的时候会加重疼痛。”赵冬表示,泌尿系统结石以膀胱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多见,肾脏结石一般是腰部痛,输尿管结石多是尿道痛。广东是结石的高发地区,这与人们喝水少,喜欢喝浓茶、喝有色素的饮料、有沉淀的水有关,此外也和地理环境、气候等有密切关系。

泡沫尿

  偶尔的泡沫尿不一定是肾病,有时吃肉多了,或喝碳酸饮料多了也会出现。但如果长期有泡沫,尤其是早上第一泡尿泡沫明显,可能是肾脏疾病造成的,医院做尿常规检查,检查尿液蛋白是否增多。如果尿液有种烂苹果的味道,要怀疑是糖尿病的征兆。

沉淀

如果尿液不是澄清的,而是混浊有沉淀物,就有可能是肾脏的滤过功的问题了。“肾脏出问题了,不能把尿液进行过滤,把好的东西都排出来了,尿液就会显得浑浊。”赵冬称,因此,如果尿液出现混浊的现象也要警惕。

健康的尿液评判标准:颜色频率剂量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对于男性而言还要算上前列腺。如果出现异常的小便,如尿频、尿量少、小便时疼痛等问题,就可能预示着泌尿系统其中之一出问题,通过进行常规的检查尿液检查、B超等可以发现问题。

尿液颜色

  白色或淡黄色,澄清无混浊物。赵冬称,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尿液的颜色,比如饮水量、体温以及食物、药物的作用。“喝水多的时候,尿液可能像水一样,是无色的;喝水少、出汗多的时候,尿液就会浓缩,呈淡黄色,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

排尿频率

  每天排尿在8次左右。由于每个人的饮水量不同,白天排尿4~6次也是正常的。此外,有些人的膀胱容量大,每次可以排ml以上,排尿次数自然会减少。

尿量

通常来说,我们体内的水分基本是进出平衡,每天摄入ml~0ml的水分,所以水分的输出量也会在ml左右。但尿液的排出量会因人而异,因为除了尿液外,我们还会出汗,所以水分的输出不能只计算小便的多少。“一般而言,每次尿量在ml左右,因为大多数人的膀胱容量为ml左右,有些膀胱大的可达到ml。”赵冬表示,一天的尿量少于ml,就是少尿的表现,而多于0ml,就属于多尿。

拥有健康小便需多做以下事情

不憋尿

  现代人由于工作忙碌,很多人都会有憋尿的习惯。对此,赵冬表示,憋尿是对泌尿系统的一大伤害。长期憋尿会导致膀胱充盈,使得泌尿系统的神经受损,造成尿液“反流”,出现肾“积水”等一系列问题。“憋的时间长,女性还会容易有尿道感染,男性则会患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充血等问题,因为尿液是排泄物,若排泄物长时间没有排出,就会有细菌等残留,导致感染。”赵冬说,憋得越久,神经会麻痹,变得不敏感,膀胱的收缩功能受损,所以小便的时间反而更长。

  若偶尔憋一次尿,可以做一下补救工作,建议在小便后补充ml~ml的水分,及时的补充水分有利于泌尿系统恢复正常的运作功能。

小便前后要洗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小便前后洗手都有利于排尿健康,因为我们手中会有大量的细菌“潜伏”,若不洗手,这些细菌就可能趁小便之机潜入我们的泌尿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炎症发生。

男性排尿后站一会儿

  男性排尿后如果马上坐下,会造成残留尿液倒流,给尿道中的细菌可乘之机,容易诱发前列腺炎。排尿后,可用手指在阴囊与肛门之间的会阴处挤压一下,这样做有助于排出膀胱中的残留尿液,还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一定好处。

女性小便后要擦干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比男性高8~10倍,为了让尿路更加畅通,女性平时应注意卫生。赵冬表示,因为女性生理结构决定肌肤有较深、较多的皱褶,小便后如果不及时擦干,残留的尿液会将内裤弄得十分潮湿,给细菌繁殖提供温床。“擦的时候一定要用干净的卫生纸从前往后擦,最好不要用湿纸巾。”

多喝水

尿液健康,讲究进出平衡。我们日常要多喝水,如果尿液偏黄,可以喝点绿茶、菊花茶等。(本报通讯员金小洣)

七月防暑以热攻热

○医学指导:中医院中医科李建军

七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广东已开启了“炙烤”模式。这种高温天气,如何防暑降温呢?

支招一:喝热茶吃热食热水泡脚

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广东夏季不仅天气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所以这个季节,很多人除了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常常觉得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甚至还出现腹泻等症状。

人们最常想到消暑方式就是冷饮、冷水澡、空调等等。但是,这种对抗性的消暑方法,其实并不符合养生的原则。从生理角度而言,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渠道,当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33℃)时,出汗便成了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夏天气温经常在30℃以上,有时可高达38℃,出汗就成了人体主要的或唯一的散热方式。这时如果突然遇到冷刺激,毛孔迅速闭合,血管骤然收缩,极易感受寒邪而导致感冒,或者寒邪蓄积,日后发病,严重的甚至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对于消化系统,骤然食冷,轻则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下降,重则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这也是夏季胃肠型感冒尤其多见的原因。

因此,以冷制热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适当保持或增加出汗以达到良好的散热作用,就是所谓的“以热制热”。因此,夏天更适宜喝热茶,吃热食。夏季阳气浮散于外,人体内里虚寒,因此夏天应适当选择温热食物,喝热茶,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让毛孔得以充分排汗,这样才能更好的散热。同理,洗热水澡,热水泡脚也可以达到促进汗腺分泌,增强代谢,加快散热的作用。

支招二:适当运动出热汗

适当运动出热汗,提高体温调节功能,加强人体的耐热能力,也可以增强体质,防止中暑。夏季运动应尽量避开气候炎热的中午,而酌情选择晨起或傍晚,健身项目可选择游泳、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应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要及时擦干身上的汗水,切忌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吹空调。

当然,出汗也不是越多越好,凡事皆有度,中医的养生观念讲究“过犹不及”,出汗太多也有相应的弊端。中医讲“汗血同源”,夏季气候炎热,稍事运动,即可出现大汗淋漓,但也常常会出现因出汗过多导致的一系列不适。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出汗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所以被中暑的人,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支招三:食疗汤方可防暑

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开胃消食作用,是夏季消暑的佳品。组成:乌梅、山楂、甘草、冰糖适量。

生脉饮:夏天用来消暑的中药方,尤其适合出汗过多,津伤口渴者。组成:麦冬、五味子、党参,适量,可代茶饮。出汗过多,易反复感冒者,可酌情加黄芪、防风等

藿香正气水:是常见的中成药。夏季暑湿夹杂的气候,常易引起胃肠型感冒,藿香正气水是针对夏季胃肠型感冒的特效药,儿童也可采用药浴的方式。

此外,荷叶、绿豆、西瓜翠衣等食物均有较好的消暑作用,用来煲粥或煲汤都是不错的消暑食疗方法。(本报通讯员朱素颖)

儿童雾化治疗需注意什么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郭素华

雾化治疗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常见方法,随着雾化治疗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长心中也有疑虑:是不是所有的呼吸道疾病都可以用雾化治疗?长期雾化治疗会不会有副作用?雾化吸入有没有时间或次数的限制?雾化吸入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选择雾化治疗?

由于儿童上呼吸道等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低,再加上天气变化及病毒感染,就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并导致粘膜肿胀、粘液阻塞呼吸道而加重病情,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情况。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使药物沉淀于呼吸道,与口服用药相比,雾化吸入治疗在减少用药剂量的同时使药物直接抵达患处,降低了药物全身副作用,且疗效显著,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治疗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哪些呼吸道疾病可以用雾化治疗?

很多呼吸道疾病,例如哮喘、急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喘息、早产儿慢性肺疾病、急慢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气道炎症类疾病。在治疗的时候,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疗目的,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雾化治疗,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雾化时,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开处方,而尽量不要自己随意配置用药,在家雾化效果不好时,医院复查。

雾化治疗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吗?

雾化吸入常用的是吸入性激素,因此有些家长担心雾化是否会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其实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患儿吸入的激素只是作用于局部,吸入的量很少,即使很少量经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也会很快被代谢分解掉,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患儿吸入的剂量和疗程也应该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已达到最好的临床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少数患儿使用治疗药物时间过长后,可能会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也是不必太过于担心,平时用药后注意用清水漱口即可减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雾化治疗时需要注意什么?

雾化前的准备:需要适中的温度和湿度,气雾温度太低时容易引起气管收缩痉挛而加重患儿雾化刺激。对于痰多者,应先吸痰再雾化,有鼻腔分泌物者,可以应先鼻腔冲洗再雾化。

雾化时的注意:在体位的选择上,由于卧位时肺活量、潮气量较低,吸入时容易出现烦躁、气促等现象,所以婴幼儿雾化吸入时,选择半坐位或坐位为宜。稍大点的孩子教他们学会深长缓慢的呼吸来增大胸廓活动度,提高肺活量。

雾化的时间:每次雾化的时间以5~15分钟为宜,间隔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在雾化器的选择上,不同年龄的患儿可选择不同的雾化器,一般年长儿比较配合,可选用口含器,而对于年幼患儿,则需选择面罩。由于雾化过程中药物可能会引起局部刺激,所以当发现患儿雾化过程中出现有频繁咳嗽、气促等症状时,应立即暂停吸入进行观察,待缓解后评估是否适合继续雾化治疗。另外,孩子在雾化时如果哭闹不止,也会影响到吸入而影响治疗效果,对于这类患儿,可选择在睡眠后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还有要注意的是,雾化的气雾不要对着眼睛,避免对眼睛的刺激。

雾化后的处理:雾化后痰液被稀释,通过拍背等外力作用,可使粘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所以雾化结束后,家长可以给孩子拍拍后背,拍背时五指并拢成空心状,由上而下、由外向内有节律地轻轻拍,同时,雾化后要注意漱口和用清水擦拭口鼻外部,以减少残余药物的副作用。(本报通讯员林惠芳)

甲亢患者饮食指南:三高一低一忌一适量

○医学指导: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际敏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引起氧化过程加快,代谢率增高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呈高代谢状态,常常表现为怕热、多汗、低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常伴有眼球突出。临床上以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为多见。甲亢患者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管护师李际敏来为大家一一支招。

三高一低一忌一适量

甲亢患者饮食——“三高一低一忌一适量”,是指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低盐饮食,忌碘饮食,适量补充钙、磷等,以纠正因代谢亢进而引起的消耗,改善全身症状。

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甲亢患者应补充足够的能量以纠正过度消耗。每日能量供给0~3千卡,比正常人增加50%~75%,以满足过量的甲状腺素分泌所引起的代谢率增加。

注意维生素供给:供给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可食用大量的水果蔬菜。因高代谢消耗能量而消耗大量的酶,多种水溶性维生素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D是保证肠钙、磷吸收的主要维生素,应保证供给,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

  适当钙、磷供给:为预防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应适量增加钙、磷的供给,尤其是对症状长期不能得到控制的患者和老年人。

  忌碘食物和药物: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内有大量碘剂存在,甲状腺激素加速合成,因而碘可诱发甲亢,可使甲亢症状加剧,所以应忌用含碘的食物和含碘的药物,对各种含碘的造影剂也应慎用。

合理膳食调配增加餐次

为了纠正体内消耗,专家建议患者在每日三餐主食外,两餐间增加点心,以改善机体的代谢紊乱;注意适当休息,调控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能量消耗,减轻心脏负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坚持正规治疗。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合理膳食调配。

宜选食物:根据平时的饮食习惯,可选用各种含淀粉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粉皮、马铃薯、南瓜等;各种动物食物,如牛肉、猪肉、鸡肉、鸭肉等;各种新鲜水果及富含钙、磷的食物,如牛奶、果仁、鲜鱼等。低钾时,可多选橘子、苹果等。

  忌选食物:忌用含碘食物,忌食海产品、黄豆、白萝卜、竹笋、包心菜、玉米、核桃、加碘食盐等;禁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注意食物的性昧功能:从中医观点来说,食物直选有滋阴功效的,如龟、鳖、母水鸭等,少吃温热、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链接:合并甲亢突眼时应注意些什么?

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伴发突眼症状,针对突眼症状甲亢患者应该注意:

1.外出时应佩戴墨镜,以避免强光、紫外线、灰尘和风沙的刺激。

2.严格戒烟。大量研究显示,吸烟可显著加重眼病病情。

3.睡眠时枕头垫高。这样可缓解因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眶压增高,减轻眼部肿胀和发展的多泪、复视现象。

4.眼闭合不全者睡前戴眼罩,以保护结膜、角膜,防治感染。

5.睡眠时如果角膜暴露,应在睡前涂眼膏。这样可防止出现暴露性角膜炎。

6.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饮酒。这些食物对于甲亢相关眼病病情的加重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7.眼外肌受累时,最好遮盖一只眼,以缓解症状。因为此时患者会出现因视物重影造成的头痛及行动不便。

8.眼睛不要过于疲劳,尤其不要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

9.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10.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本报通讯员李晓姗)

宫腔内的杂草——子宫内膜息肉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院周英

子宫的主要功能是行月经和主胎孕。当子宫内“杂草丛生”,内膜长了息肉,势必影响月经和生育。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的结果,是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结节,可把它理解为宫腔这块土地里长出的杂草,恶变率较低。子宫内膜息肉能在宫腔内的任何部位生长,可“单个作案”,也可“团伙捣乱”。个头小的内膜息肉仅为0.2~0.3cm,大的可达2~3cm。他们一般长成卵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状,多数根部有蒂。

子宫内膜息肉或有症状

部分女性完全无临床症状,通过B超检查才能发现。部分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不孕等症状。子宫内膜息肉病因目前尚未清楚,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与子宫内膜局部的激素水平紊乱和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子宫内膜息肉对生育有影响

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在宫腔内形成占位,可能影响精子运输;息肉占据有限的胎儿的生存空间,可能引起宫腔形态改变、缩小宫腔容积,干扰受精卵着床和发育而阻碍妊娠。如果已经受孕,子宫内膜息肉会影响给胎盘供血从而导致胎盘供血不良而易发生流产。

不是所有子宫内膜息肉都要手术

有一部分女性朋友B超一检查到怀疑有内膜息肉就诚惶诚恐,如坐针毡。其实不是所有的子宫内膜息肉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部分可随月经周期性的来潮而与内膜一同脱落排出。因此,对于直径<1cm的、无临床症状的且无生育障碍的女性,可定期随诊观察。

对于息肉直径>1cm,或有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临床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则需考虑行宫腔镜手术以进一步诊治。不孕的女性如果排除其他检查方面都无异常,则应考虑手术切除。如无其他问题,一般术后正常来一次月经后即可备孕了。

中医桂枝茯苓丸加味论治

子宫内膜息肉属中医讲的“癥瘕”,中医认为它的形成多因正气虚弱,或七情不遂、房事不节、饮食内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血瘀、痰湿等有形之邪积聚于胞宫有关。痰瘀互结留阻于胞宫,日久不化,则成癥瘕而形成子宫内膜息肉。针对血瘀、痰湿等有形之邪,可予桂枝茯苓丸加味进行论治。

中西医治疗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虽然子宫内膜息肉大多属于良性结节,但它容易复发。即使手术切除了内膜息肉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应积极应用中西医方法预防复发。

西医的方法有孕激素疗法或使用曼月乐等。中医讲要从生活习惯开始。生活中特别是经期要谨避风寒,适时添衣加被;饮食清淡,少食损害脾胃阳气的生冷水果和食物;坚持适量运动,减少痰湿、瘀血的形成。另外《黄帝内经》言:“百病生于气也”,女性朋友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本报通讯员张秋霞)

火爆!热门文章排行榜!

这个我们每天都会用的东西居然这么毒?!最恐怖的是有可能造成男童生殖系统畸形!

村民误把这种毒药当草药泡酒喝,致3人死亡、12人中毒

这些中草药别再傻傻分不清!

手指发麻别不当回事!可能是这10种疾病预警!

感谢您的阅读,顺便点个贊呗↓↓↓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cqf.com/jbjc/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