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江南笔王rdquo谈书

斑蝥酊斑秃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324267.html

书写工具沿革及对书写的影响

许晓俊

谈到书法与写字,多数人都潜意识认为,书法是用毛笔写字,而写字只是用硬笔。如果从字义上看,两者的区别不以工具而论。“书”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观点,“法”则指“书”留下的轨迹符合一定的审美和法度,因此“书法”不仅只局限于艺术创作范畴。而“写字”是一种统称,“写”是“移置”的意思,与“写生”的“写”同义,“字”则是“文”和“字”的合称。先有文字的存在,我们需要时再通过手把它“移置”于纸面上,这是我们现在平时所说的写字了。写字可以写中文,也可以写英文。但书法是专指写汉字,书法之“法”与写字之“法”,在广义上是通用的,但两“法”要求不同,“道”与“技”之别。现在人则把练字(用毛笔)叫做“练书法”,这不准确。古人常说的“早起日课,或读书,或写字”,这里的“写字”是指练字,与写文章、写诗、填词不同。

古代殷实的家庭,一般教育孩子从三岁开始要认字、写字,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慢慢开始“诵、读”,开启“十年寒窗”苦读之路。古人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识字与写字是同步的,写毛笔字也不叫“练书法”,就是古代的实用书写。现代人书写工具改了,练字也就用硬笔了,因此也就有了“硬笔书法”一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的硬笔书法热潮,即是为了解决实用交流和工作沟通问题,也涌现了一大批硬笔书法家。这股热潮的兴起,随之解决了大众的一个需求点:如何把钢笔字写好?当时的书写工具主要是铅笔和钢笔,钢笔不仅携带方便,而且经久耐用,使用成本最低。后来出现了圆珠笔、中性笔、水笔等更便捷的一次性硬笔。一次性笔的物美价廉和使用便捷,加上大家对书写要求降低(替代沟通的方式也多了,如打字、语音等),作为主流硬笔书写工具的钢笔,反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角。再后来,介于硬笔和软(毛)笔之间的秀丽笔、中柏笔、橡胶头笔、塑料笔、尼龙笔等出现了。有了比钢笔、圆珠笔更有粗细变化的效果,又没有毛笔这么难控制,所以这些笔一时盛行,成为硬笔书法家创作的工具之一,硬笔书法爱好者们纷纷效仿。

纵观硬笔工具的沿革,对写字教学和硬笔书法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使用铅笔,三年级以上使用钢笔和毛笔,其中未提到其它硬笔。从学校的书法(写字)普及教育来说,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来完成,铅笔和毛笔的落实没有问题,但钢笔只是一种要求而已。学生们只学会了使用方法,而平时作业却大部分使用水笔和中性笔的居多。

那么,使用钢笔之外的水笔、中性笔,对学生的握笔姿势有没有影响?执笔握笔姿势的错误,和书写工具有没有关联?

从事书法教育的老师和工厂研发人员,通过多年实践发现,由于钢笔握笔斜侧一点比较好书写,而水笔和中性笔是通过前端小圆珠的滚动带动墨水产生轨迹,质量差的水笔斜了反而有时写不太出来,握笔竖(直)一点容易出水。这样会导致原来靠在虎口上比较稳固的笔杆后端,因为笔杆竖直以后只能靠在食指的关节上了,从而失去了后坐力,上段不稳。所以大部分孩子就把大拇指向上移,压在食指上以便稳定笔杆。这样一来,本来不用受太大的中指,反而被重压受力,有的孩子老茧也被磨出来了。这种握笔姿势造成“指死掌实”,控笔能力很弱,无法写出汉字笔画形态的准确性,更难达到美观了。而且因为笔握得紧紧的、死死的之后,手指容易始终保持一种状态进行书写,很容易疲劳和僵硬。这么难受的写字姿势,使得很多孩子就很害怕写字,书写潦草便成为常态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水笔、中性笔等书写工具性能的客观性,而容易导致书写状态的必然性。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提倡使用钢笔是有一定道理的:钢笔的执笔姿势采用“三指虎口”执笔法,“指实掌虚”,笔杆后段自然靠在虎口上,与唐代以前的毛笔“古法执笔”相同。书写执笔状态与文字书体形成原理是契合的,正确的握笔姿势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利于写好字,而书写工具的选择,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论书写工具

原作发表于年第二期(总第三期)第3页任平(文学博士,文化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许晓俊小时候拥有一支钢笔是兴奋的,比现在拥有一辆车还高兴。记得三年级时爸爸给了我一支英雄包头笔,着实显耀了一阵子。可惜好景不长,掉地上摔坏了笔尖,我一时没了主意。为了不被家长知道,居然想出修复的念头。记不清当时是用什么方法修理的,只记得是在磨刀石上把笔尖磨好了,虽然粗了一点,还能写,后来越写越好写的了,从此我就老爱折腾钢笔。就读金华供销学校时,为了挣点零花钱,把爱折腾钢笔的“专长”一转化,我成了修理钢笔的人,当时还真的挣到了一些零花钱。玩多了也就熟门熟路,并逐渐喜爱上了钢笔。老师上课时我居然拿着加工过的钢笔临毛笔字帖,觉得挺好玩的。临着临着发现钢笔的线条表现力不够,很多用笔体现不了,毛笔的线条变化太丰富了,于是我又萌发了把钢笔加工粗一些,能表现各种不同的书体风格。开始加工一些写小楷的笔倒不难,后来换帖多了,难度出现了,临一本帖做一支笔,很有挑战性,经常把好钢笔弄坏,又把坏钢笔弄好。毕竟没几个钱,不可能老买钢笔,于是我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去批发钢笔尖。记得当时笔尖只需一两毛钱一只,于是一千只一批,尽情把弄,开始琢磨把笔尖加工成各种造型,我大概弄坏了一万多只笔尖,才真正掌握了这个技巧。后来总结了一下,居然复杂的程序要达到十多道。一时颇具成就感,把临帖和做出不同风格的钢笔当成乐趣,每每自告奋勇送钢笔给同道,一时口碑斐然。现在想来,当时做的钢笔未必有多好,只是送给人家白用用的东西,人家总不会说不好罢了。参加工作以后,与书法界的朋友交流多了,要做的笔就越来越多,同道知道你会,肯定要请你做,又不能不做,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笔送人的,只好不送,让朋友把家里的坏钢笔收罗来由我加工,倒是一件变废为宝的好事。渐渐地,外地的书友诚约加工钢笔,寄来寄去挺麻烦的,于是请我代买钢笔来做。买多了,发现可以去批发,把差价贴到邮寄费上,这样我就不用又贴力气又贴钱了。做好事是很累的,热情又难却,于是有朋友提出支付加工费,因为他经常让我加工钢笔拿去送朋友,都有点难为情了,我也只好不好意思地收点加工费。由此逐渐演化成做钢笔邮购的生意了。始料未及的是,我这活一干就是十年,才好不容易主观上不想赚这个钱,但至今还是有很多慕名而来求购的,有些钱不想赚都不行!言归正传,把钢笔尖加工成具有较强表现力,只是改变其形态,本来是熟能生巧的一件事而已,是因为中国书法有浩如烟海的碑帖流传,我才迷恋其中。每一本帖都做一支不同的钢笔,或写一寸见方的字,或写到米粒大小的字,有各种不同的书体,每成功一支,就想挑战下一支,钢笔做不到的,就找其他材质,于是我又着眼于蘸笔,表现力更丰富。后来我把它改进构造,定制了几千套原模笔,再加工后变成了类似毛笔效果了。年以前,只要是硬的东西,我都会想把它加工成硬笔,总共做了多种笔。遗憾的是,经多次搬家,不幸遗失,现在只剩几十种了。好事者送一雅号:江南笔王。加工各种硬笔让我变成了一个硬笔书法家。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我只好去临帖,一边加工一边写,写着写着,笔法自然精到,临着临着,古人的造型映入脑中,时间一长,自己也会创作了。参加比赛获到最高奖,就有了发表、出版的机会,可谓功到自然成。因为加工过的笔能写出书法的味道,便美其名曰“书法钢笔”“书法蘸笔”……于是大致分类,我给笔取了以下这些名字:行楷笔:笔尖直,是一种实用型钢笔,用于平时抄写、摘记、登帐等工作,线条粗细变化不太大,但线条挺劲,运用轻重提按的技法,能写出点画精致的行楷作品。细楷笔:笔尖稍有一点弯度,用笔注意提按顿挫的运用,线条细中有粗,主要用以临写晋唐小楷,不同的执笔角度,线条有不同的变化。细行笔:笔尖弯度很小,书写时主要靠手指的伸缩运转,用轻重、快慢、角度来配合变化,能有较丰满的线条,也能展示细腻、刚劲等线条效果。中楷笔:笔尖呈一定的斜弯度,笔性类似细楷笔,但粗细变化的幅度更大,书写时应不急不慢,注重提按变化,韵味盎然。中行笔:笔尖呈较大的弯度,线条粗细变化较大,笔尖与纸面接触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韵味,该笔适合二王一路风格的行书,收放自如,疾缓有致。篆书笔:笔尖呈弧勾状。用藏锋法起笔,则圆如蚕头,以切法落笔,则方笔出矣,转折处圆润无折痕,书篆妙接无暇,古朴厚重。隶书笔:笔尖弯平,蚕头燕尾,波笔变化丰富,点画粗细变化大,方圆兼备,改变书写角度和执笔角度可以使线条变化更大,写汉简效果亦颇佳。特行笔:笔尖弯而扁平,造型较为特别,线条横向较细,纵向粗,出钩刚劲,撇捺自如多变,点画灵动,在书写中可获取参合隶意的颇佳效果。大楷笔:笔尖呈扁尖状,与纸面的接触面较大,有较粗的线条,用以写魏碑、墓志等雄强一路的风格效果极佳,方圆之用笔尽可表现,也能侧中兼施,刚柔相济。亦可更换书写角度,创作其它风格的楷书。大号行草笔:笔尖呈椭圆扁平状,粗细变化大,适合书写古朴凝重、豪放粗狂洒脱的行草书,书写过程中改变执笔角度和与纸面的接触角度,再配合用笔的速度和节奏变化,创作的作品还有墨色枯润之变化。微型书法笔:笔尖尖细如针,任何一各角度均可书写。书写时要轻柔,点到为止,不能按平时的书写手势和力度去写,纸宜选用较光滑且能吸水的,或不光滑但也不会渗化的,否则渗化或墨水的堆积均会影响效果,最小可在一平方厘米中写出一千字左右。书法蘸笔蘸笔是硬笔家族中一大体系,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青睐。由于是蘸水书写,不会出现流水不畅、阻塞等问题,书写过程类似毛笔沾墨,墨沾得有多有少,笔画会有浓淡之分,线条则富有变化,并且弹性很好,在硬笔书法界有众多名家特别喜爱蘸笔。但普通蘸水笔由于笔尖不够大,储水量少,表现力尚不足,本人在研制出书法钢笔以后,又精心研制出新式书法蘸笔,经书法名家试写,一致反应效果极佳。书法蘸笔系列,采用不绣钢为材料,特制双储水蘸水笔尖,区别于普通蘸笔,式样新颖,造型别致,结构独特,储水量特大,笔尖长4.5厘米,储水器长3厘米,为适应线条粗细需要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体现,根据笔尖及书写出的墨迹大小,分为十种规格。书法蘸笔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在平时生活工作中,部分代替毛笔使用。同时,它也可以蘸墨汁在绢、绫、生宣、熟宣等各种材料上书写,用传统装裱法装裱悬挂,实与毛笔书法相媲美。一套笔中篆、隶、正、草、行诸体兼备,且同一支笔只要改变执笔角度、方向,均有不同的书写效果和风格,变化极丰富。使用方法与一般蘸水笔相同,使用各种墨水、墨汁均可,经常使用的,写完以后浸在清水即可,如暂时不用,为避免墨水结块堵塞而影响书写,应将储水器拆下连同笔尖一起用温水清洗后装上保管。保养与维修一支好写的钢笔由于保养不当也会变得不听使唤,保养钢笔需注意以下几方面:◇每次灌墨水后,应用水冲一下残留在钢笔笔尖的墨水,否则残留墨水会因风干堵塞出水道,造成出水不畅,久而久之,钢笔就会写不出来;◇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三至五天或连续使用四个小时以上,应用水冲洗一下笔尖;◇每月最好将钢笔拆洗一次,洗去内部残积墨水;◇不书写时一定要将笔套盖好,以防风干不出水,或滚落地上摔坏笔尖。当然,再好的钢笔难免也会出点毛病,学会简单的修理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最常见的毛病是出水不畅或太畅,或刺纸、漏水。出水不畅或太畅是由于笔舌或笔尖的阻塞造成的。应将钢笔拆开,将笔尖、笔舌拉出,先浸到水中半小时以后,用牙刷将其刷净(最好笔胆也浸洗一下),用双面刀片的刀锋一面把输水缝中的残留物拉出(数次重复)再洗净,然后看看笔尖中缝是否有纤维,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处理。注意应从笔尖根部斜势插入,平稳拉出(不能左右摇晃,最好屏住呼吸)。将笔舌上的细白管里残留物捅出,畅通后即可组装回去。

我们来谈谈钢笔

许晓俊

中国武侠里有个说法叫做“人剑合一”,说的是剑修者的一种境界。人既是剑,剑既是人,剑随心发。

前几天,邓亚萍在上海来到了民族品牌红双喜大厦。大家都知道邓亚萍的“怪拍”,是红双喜当年为她量身订做的,自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开始,邓亚萍就一直使用红双喜的底板,“当初不少队友换了进口器材,但我还是相信红双喜,因为他的产品适合我。“如今,她依旧随身携带着那副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冠时的红双喜球拍,“这是我的武器,一辈子不离手。”在音乐界,一名歌手除了有一副好的嗓子以外,还需要有一个好麦。蔡琴有一个私人定制的百万元麦克风,它的特别之处不仅是根据蔡琴的声音特点打造的,费玉清的那款麦克风据说可以还原99.99%的嗓音,还能够把舞台上的杂音都去掉。

钢笔,也是硬笔书法家或者书写者的主要武器。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字,用于记载文字的笔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由于是全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所以文字记载的工具也出现的很早,毛笔就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书写工具。据说毛笔起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可能更早,不过比起曾经风靡欧洲的鹅毛笔要早得多。鹅毛笔出现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在这之前,古代欧洲人普遍用芦苇笔写字。鹅毛笔从中世纪一直使用到19世纪,一直到后来发明出金属笔尖的沾水笔,最终被钢笔所代替。

由于外国人书写的是字母符号,流畅匀称为主,对线条的变化要求低。日常书写倾向更便捷的圆珠笔、水笔发展,笔杆垂直最易书写。但这样的执笔姿势并不合适汉字书写,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执笔姿势是错误的,并且还导致书写笔迹潦草无法辨认。

之后出现的各种软硬相间的材料,以水彩笔为原型,发展成各种记号笔与秀丽笔,书写出来的效果似软似硬,对于创作高手来说可以得心应手,对于初学来说太难掌握,效果适得其反。原因如下:首先使用这种笔来创作会模拟毛笔的笔法,但粗细变化及线条质感无法与毛笔相抗衡,其次与钢笔相比,又失去了由弹性产生的特有线条的审美,缺失了其“刚毅”,最后字的大小与线条粗细有一定的比例范围,否则“黑”与“白”的空间布局不协调。而且起伏变化不容易表现,节律不明显,“意在笔先”更无从表达。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年版)规定小学1—2年级使用铅笔,三年级开始使用钢笔,这是专家们慎重调研讨论后制定的,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自以为是地改用水笔,原因是水笔方便,钢笔容易损坏,这实质上是对《纲要》的误读。

综上所述,书写工具本身相当重要,而适合自身使用的选择更为重要。国外制造钢笔、圆珠笔、水笔的研发者,初衷就是针对西文字体来研发,无法全方位表达传统书写汉字的效果,更无法体现中国特有的毛笔张弛和“文房清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只有中国制造才能根据汉字线条、结构等自身特点,来研发适合我们自己的书写工具。汉字美观的最重要的前提是线条有一定的粗细变化,核心部分是笔尖弹性的调整设计,利用汉字书写过程中手势的变化,借助弹性来产生粗细变化。

有一款笔,始终传承汉字来研发,保留民族特色;有一款笔,一直熟稔和伴随着我们走过近一个世纪。那就是我们的民族品牌——英雄钢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书法学习的角度看,笔的好差很重要,而且有个熟悉过程,一旦掌握其特点,越用越顺手,这是人与物的“合一”,古人与琴、与剑都是如此。

粗杆大尖笔

作为钢笔本身的设计是人坐着书写使用,用三指握笔,笔杆倾侧用之,所以钢笔的长度、粗细、重量、握笔处、笔杆形态等因素都是选择时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分别谈谈几个要点。

因素是受使用场景状态影响的,作为工作和学习使用不尽相同,比如书写内容很少的签发使用和书写内容很多的记笔记、写作业、考试、练字均不相同。很多人签字时喜欢粗一点、重一点,这种个人喜好无可厚非。如果使用时间在十分钟以上的,就应该选择轻一点的钢笔,而且笔套不要套上去,上端重影响笔尖端的使用稳定性。

笔杆外观的粗细有个人所好,但握笔处非常关键,目前市场上的钢笔有两个极端,原来都是光滑圆润的,时间长了会出汗,易滑不稳,字写到后面越写越差。近些年有“三角形”的,握笔处很大,不滑了,但小学生用很不适合,而且三个位置固定后很多笔画写不好,僵硬死板。最好的应该是圆形竖条格状,既不会滑,又能调节位置,由于每一个人手的大小不同,执笔的角度与方向不同,高低位置也稍有区分,特别是笔项的长短与笔套外口交接处的造型,很多笔是很锋利的,长久使用手指非常不舒服。另外对手指握笔前端的位置限制点也很重要,手指最前端离笔尖要在2厘米以上,否则执笔太低大拇指弯曲后会挡住视线,造成孩子歪头、斜视,甚至驼背、脊柱变形等,万万不可轻视。

笔尖大小也是选择钢笔的关键,笔尖小不容易堵,包住了不容易干,但弹性差,表现力不够,而且小学生容易往低了握,影响视力,并且很滑,这类笔比较便宜,适合携带包中备用,但不登大雅之堂。笔尖大的笔弹性较好,但出水容易过快,笔画写不精到,签个字很好,而且这类“大明尖”易风干堵塞,特别不适合学生使用,握手部分很光滑,大部分太重。笔尖露出部分要适中,大约1—1.3厘米最佳,钢笔的长度(笔尖至笔尾)12—13厘米为宜。

钢笔的质量有两大体系是关键,一是一支笔本身的内部构造,结构合理,每一个部件都要很精致,任何一个零部件的大小、位置变动会影响整支笔的构建,大企业注重科研开发,小企业弄个外观,其他零部件委托加工组装销售,书写僵滞,甚至几天后就无法书写。另一个体系是出水的快慢与字迹大小以及风格不同之间的融合,除了设计之外,需要人工逐支修整调试,甚至手工打磨。最硬核能适合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钢笔,也许只有既有艺术高度,又懂工艺和研发的顶级硬笔书法家手工改装才能做到,没有几十年的试验实践经历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底,“人剑合一”自然无从谈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cqf.com/jbjc/12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