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通过了之前的介绍,你已经对捷成与国际奥比斯合作的“晨星计划”有了初步了解,也能感受到中国防盲救盲事业的不易以及偏远地区病人和医生所面临的困境;虽然捷成力量有限,但我们在志愿活动中也真实见证了许多病人因为这个项目治好了眼疾,重新获得了生活自理能力,这比给他们直接的物质援助更有价值。
本期我们整理了几个“晨星计划”受益人的故事。欢笑和泪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受益人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从而对“晨星计划”所承担的使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近期我们还会介绍更多“晨星计划”受益人真实的感人故事,除了翩翩少年,还有得到专业培训的眼科医生,以及“晨星计划”为偏远地区的眼科服务体系带来的变化,敬请留意。
马麦言——“等眼睛恢复好了,我就回学校读书!”
家住甘肃省的马麦言出生时眼睛就有严重的斜视,一年级时只上了几天学就再也不愿去学校,辍学在家。马麦言生于一个大家庭,五代同堂,一共九口人,太公已经八十九岁了。马爸爸在西宁的建筑工地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种土豆,就这样养活一家人。
“为什么不读书呢?”“看不见黑板,而且小朋友们都笑我眼睛斜,都不跟我玩。”麦言回忆起伤心事,悄悄落下了眼泪。麦言虽然眼睛看不清,却很喜欢画画,热爱缤纷的色彩,麦言的小画册里写满了她对生活的期许和梦想。
通过“晨星计划”,马医院医院接受了手术。马麦言很勇敢地选择了局部麻醉,这样对身体的伤害较小,也节约手术费用,但是在手术的过程中,麦言虽不感觉疼痛,却是能够看到手术刀在眼前划动。手术途中麦言害怕极了,不停地喊妈妈。手术后第二天,志愿者来到病房回访马麦言。马麦言拆下纱布的那一刻,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告诉志愿者:“等眼睛恢复好了,我就回学校读书!”
李马霞——立志学好英语,将来到大城市工作!
14岁的李马霞天生斜视,可是家人一直都没有发现,直至七岁那年弟弟出生时,全家第一次去拍了全家福,爸爸端详着照片这才发现李马霞的眼睛是斜着的。因为积蓄都给爷爷看病用光了,医院。李马霞就这样安静的长大,可是眼睛斜视却越来越厉害了,甚至连黑板也变得模糊……
年,医院作为“甘肃儿童新视界项目——在甘肃建立全面的儿童视力保护网络”分中心之一,在岷县培训村医、开展视力筛查活动。李马霞在学校的眼科筛查中被发现的,需要进行双眼手术才能矫正。而医院在短短一年的培训后还不具备复杂斜视手术能力,作为奥比斯培训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院的高占阳主任来到医院为李马霞实施了斜视纠正手术,医院的梅医生和张医生更一同在手术室,学习手术技巧。
通过“晨星计划”的手术补助,年5月30日李马霞成功接受了手术。为了节省手术费用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李马霞勇敢地选择了局部麻醉,而且全程没有要爸爸妈妈。李马霞告诉志愿者,她要好好学英语,将来要到大城市工作!
段鸿杰——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原谅能力的人
5岁的段鸿杰家在距离祥云县祥城镇北面22公里、海拔米的山区里,全家靠着耕种山上一小片贫瘠的田地谋生,年收入只有不到元。家中聋哑的父亲因家境贫困导致他没有钱去学习手语,与智力不及常人的母亲沟通总有障碍。有一天晚饭时,孩子母亲说的话让聋哑的父亲误以为是在谩骂与责怪,父亲一时气愤就怪,父亲一时气愤就摔了饭碗,碗的碎片飞溅划伤了段鸿杰的左眼眼球。这让全家人都慌了神,段鸿杰的父母从没出过大山,最后只能由一手带大段鸿杰的奶奶带着她来医院。
段鸿杰的眼外伤较为严重,仅仅清创手术就要花费将近五千元,还需要持续的治疗才能争取让她的眼睛不会失明。这样的金额对于这个山区里的贫困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晨星计划”在云南地区开展救盲项目,建立小儿眼病防治网络,为家境困难的孩子提供手术补助。在成功接受手术后,段鸿杰重返光明。
在捷成志愿者见到段鸿杰时,天真和可爱的笑容几乎完全掩盖了她身上所有的不幸。她告诉奶奶:“世上只有医生好,医生把我的眼睛治好了,我不疼了。”
订阅捷成集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