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的有关知识

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以及眼外肌本身麻痹所致的斜视,称麻痹性斜视。它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病因及危险因素

1.颅内疾病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大脑炎、脑膜炎、脊髓前角灰质炎、周围神经炎等导致眼肌麻痹。

2.肿瘤 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使其眼肌麻痹。

3.血管病变 颅底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出血等常可引起眼肌麻痹。

4.外伤 头颅外伤损伤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而使眼外肌麻痹。

5.毒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或铅中毒损伤神经系统,可致眼肌麻痹。

6.维生素b族缺乏症 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也可导致第ⅲ、ⅳ和ⅵ对颅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致眼外肌麻痹。

临床症状

1.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当某一条眼外肌麻痹时,其拮抗肌相对力量过强,眼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受限。如外直肌麻痹,则眼球向外转受限而内斜;若内直肌麻痹,则内转受限而外斜。

2.复视 因融合功能破坏而产生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定向定位障碍,头晕恶心,步态不稳,当遮蔽一眼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代偿性头位 为克服复视的干扰,患者自动将头倾向麻痹肌作用的一侧,与此同时还可转动脸部克服内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将下颏上举或内收,再加上轻度转脸克服上下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以头向肩部歪和下颏及脸的转动克服上下斜肌麻痹所致的复视。其目的是为获得双眼单视、避免复视而表现的系列特征。

4.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用患眼注视时大脑皮质需增强对麻痹肌的神经冲动,这冲动也同时传递给麻痹肌的配偶肌,引起健眼大幅度偏斜。

鉴别诊断

1.共同性斜视:多起于幼儿时期,为逐渐发生,眼球运动正常,无复视及代偿性头位,第2斜视角与第1斜视角相等,常有屈光不正。

2.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无眼球运动障碍,在头位偏向的一侧胸锁乳突肌强硬。

治疗

1、对原因不明者,可试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治疗。

2、支持疗法: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b12及atp等,以助神经功能恢复。

3、局部可行理疗,如超声波、音频电疗,以防麻痹肌萎缩。也可试行针刺疗法。

4、治疗中一般都应持续遮盖单眼,防止复视的困扰。遮盖必须双眼轮换进行,防止双眼视功能恶化。

5、病因已消除,或确知病变已不再恢复或进行者(一般是在病情稳定6~12个月以上),可行三棱镜矫治或手术矫正。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柔肝,活血化瘀白芷10 防风12 细辛3 丹参9 川芎9 赤芍10 当归12 熟地15石菖蒲9 党参15 黄芪18 法夏10 淮山15 益母草15 石决明12 广地龙10。

预防

预防儿童斜视重在消除引起斜视的条件,尽量使孩子不要注视近距离及同一方向的物品。如果发现孩子在4个月时已有斜视,可试用以下简单方法调节:如是内斜,父母可在较远的位置与孩子说话,或在稍远的正视范围内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并让孩子多看些会动的东西。(.:李桂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cqf.com/ystl/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