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参考资料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让我们来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生字聚宝盆
一、生字读得准。
帝dì义yì伯bó租zū振zhèn范fàn闯chuǎng凡fán巡xún嚷rǎng妇fù惩chéng篇piāng荐jiàn翻fān帘lián页yè删shān词cí燥zào握wò洽qià昏hūn厅tīng糊hú
二、多音字不可轻。
处(chǔ)处理(chù)处所喝(hē)喝水(hè)喝彩
露(lù)透露(lòu)露馅佛(fú)仿佛(fó)佛像
塞(sài)塞外(sè)阻塞(sāi)瓶塞
钉(dīng)钉子(dìng)钉扣子
三、难字用心写。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ㄑ”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
“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点;“荐”字的下半部分是“存”,不能错写成“在”。
四、形近字细分辨。
帝(帝国)──啼(啼叫)义(意义)──意(意思)伯(伯父)──泊(停泊)租(房租)──祖(祖国)振(振奋)──震(地震)范(模范)──犯(囚犯)
嚷(吵嚷)──壤(土壤)妇(妇女)──扫(扫地)惩(惩罚)──征(长征)
篇(篇章)──偏(偏向)荐(推荐)──存(存在)翻(翻阅)──播(播种)词(词句)──伺(伺候)燥(燥热)──躁(暴躁)洽(融洽)──恰(恰当)
词语万花筒
一、词语会读写。
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
二、词语会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红眼病:在课文里指看到国强取得好成绩非常羡慕而忌妒。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摔跟头: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近义词是朋友。
温柔——温和闪烁——闪亮清晰——清楚坚定——坚决
驱使——迫使繁华——繁荣燥热──干燥
胸怀──胸襟得意扬扬──神气十足耀武扬威──张牙舞爪
期待──期望蕴含──包含推荐──推举疲倦──疲劳
充足──充分道别──告别讨教──请教
冒昧──唐突摆脱──解脱烦恼──苦恼骄傲──傲慢
四、反义词是对手。
热闹──冷清清楚──模糊左顾右盼──目不斜视风和日丽──风雨交加
温柔──冷酷透露──保密质朴──浮华增添──减少
疲倦──精神危险──安全反驳──赞同充足──不足匆匆──姗姗
烦恼──快乐乐观──悲观伤心──高兴摆脱──陷入骄傲──谦虚
句段品味吧
一、日积月累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不约束自己。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扩写句子。
1.小明在做作业。
2.爬山虎扑入眼帘。
3.蝴蝶飞舞。
二、佳句品其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罗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3.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段话使人感受到这片绿绿的爬山虎在燥热的夏天使人心情愉悦,同时也衬托出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希望。
《乌塔》
1.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乌塔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乌塔的话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也作“尺短寸长”。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篇章风味馆
了解全组各篇课文的思想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l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l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业,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乌塔》
l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l这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他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
文学常识馆: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北京人,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回信的作者是柯岩,原名冯恺,当代女作家,河南人。她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和戏剧,著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美丽的画册》、《我对雷锋叔叔说》、《周总理,你在哪里》。
3.书信的格式
(1)称呼。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复习参考资料
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询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科学技术的威力?认真阅读本组课文,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惊人速度。还可以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生字聚宝盆
一、生字读得准。
改gǎi程chéng赖lài耕gēng架jià幻huàn潜qián核hé控kòng联lián哲zhé归guī恐kǒng凶xiōng笨bèn鸽gē仅jǐn顿dùn描míao绘huì吨dūn盈yíng敏mǐn捷jíe崭zhǎn
二、多音字不可轻。
强qiánɡ(强大)jiànɡ(倔强)qiǎnɡ(勉强)(强词夺理)
差chā(差别) chà(差不多)chāi(出差)cī(参差不齐)
卷juàn(卷子)juǎn(卷发)
冠ɡuàn(冠军)ɡuān(鸡冠花)
蒙měnɡ(蒙古)mēnɡ(蒙人)méng(蒙眬)
喝hē(喝水)hè(喝彩)
恶ě(恶心)è(凶恶)wù(可恶)
为wéi(作为)wèi(因为)
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人)
处chǔ(处理)chù(处所)
三、难字用心写。
“幻”字注意右边不是“刀”,同时与“幼”比较记忆;“鸽”字的第二笔是点不是捺;“盈”字的上面不是“又”,末笔是点,不是捺。
四、形近字细分辨。
赖(赖皮)──懒(懒惰)幼(幼小)──幻(幻想)列(行列)──例(举例)仓(仓库)──苍(苍翠)替(代替)──潜(潜水)驾(驾驶)──骂(骂人)
核(核心)──该(应该)耕(耕地)──耙(耙扫)呈(呈现)──程(路程)
顿(停顿)──顶(顶替)鸽(鸽子)──鸡(母鸡)捷(敏捷)──睫(睫毛)
词语万花筒
一、词语会读写。
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联系、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因特网、原子核、哲学家、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到底、欣喜若狂、形态各异
二、词语会理解。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是指创造出的新的事物或新方法。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貌。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斑斓:绚烂多彩。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浩瀚:①形容水势盛大;②形容广大、繁多。
繁衍:繁殖衍生,逐渐增多。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三、近义词是朋友。
依赖——依靠洞察——洞悉成就——成绩发明——创造
奥秘——奥妙改善——改进发现──发觉幻想——空想
储存——储备烹调——烹饪减弱——削弱持续——延续
凶猛——凶残翱翔——飞翔后裔——后代躲避——逃避
敏捷——灵敏轻盈——轻灵笨重——沉重迟钝——愚钝
浮现——呈现演化——演变毋庸置疑——不容置疑崭新-簇新
遨游——漫游筛选——挑选微妙——玄妙浩瀚——浩渺
四、反义词是对手。
依赖——独立幻想——现实方便——麻烦改善——恶化
陌生——熟悉减弱——加强持续——中断轻松——紧张
综合——分析迟钝——敏捷温顺——凶猛崭新——陈旧
特殊——一般实现——破灭梦想——现实漂亮——丑陋
句段品味吧
一、日积月累
(此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几句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这几句名人名言告诫并激励学生,大胆地发现,不断地探索,勇敢地创新,才能创造奇迹,成为科学道路上的成功者。)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科学家们注意到了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做出了大胆的猜测,并不断加以验证,才得出了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进化而来的结论。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费尔斯曼:是苏联杰出的矿物学家、地理学家、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科普作家。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多思)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要知难而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勤奋)
扩写句子。
1.幻想变成了现实。
人类的幻想最终变成了真正的现实。
2.科学家发现了化石。
缩写句子。
1.小小的植物种子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种子有变化和用途。
———————————————
2.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变成鸟儿。
———————————————
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
发明发现改变改观改善实现登上潜入洞察探索
(发明)电灯面貌()()油田()计划()愿望
()深海()月球()奥秘()天体()生活
二、佳句品其味。
《呼风唤雨的世纪》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发明和发现:从字面上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改观和改变:“改观”在本课中是指20世纪以来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原有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面貌;而“改变”则是强调了改换、变更。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是指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5.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用排比的句式,说明了农耕社会科技很不发达,物质极其匮乏。
《飞向蓝天的恐龙》
1.辽西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出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3.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这段话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描写的。先写这是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然后分别从恐龙的行走方式、恐龙身体大小形态和恐龙的性情等方面介绍这个恐龙家族。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的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用武”本义是指使用武力、用兵,“用武之地”形容作用的范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2.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魔力”是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深深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篇章风味馆
了解全组各篇课文的思想内容。
《呼风唤雨的世纪》
l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电脑住宅》
l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飞向蓝天的恐龙》
l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l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食用、药用以及他用。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常识馆:
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年出生,浙江慈溪人。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年2月,路甬祥获得“意大利总统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和“学校、文化和艺术功勋证书”,表彰他为促进意中两国科技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