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好医生跟诊记万修华

万修华:给患者一个明亮的世界

跟诊专家:医院

眼科中心白内障专业主任医师 万修华

跟诊记者:祁嘉润

虽然敞着门开着窗,可一走进医院三层眼科这间开放式的大诊室,还是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各地口音的患者和家属,把屋里挤的满满当当。忽然,人群中传出一个洪亮的声音,“说好了,咱们相约周三下午,不见不散!”穿过人群,循声而去,原来是眼科中心主任医师万修华正和患者商量做手术的事儿。

万修华的面前,一张单人课桌大小的问诊台,一部精致的裂隙灯显微镜,怎么看都觉得和他一米八几的大高个不相配,可就是在这里,万修华帮助成千上万名白内障患者,重新用双眼感受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喜爱唠叨的亮嗓门

大高个,亮嗓门,万修华是标准的“山东大汉”形象,他更把山东人的实在和热心肠,带到了日常的门诊工作中来。看病往往是患者害怕、家属着急,可万修华总能用他“说话的艺术”,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更让每个人都感到省心、安心、放心。

七十四岁的李老太太在万修华这里做完白内障手术不久,总觉得眼睛不舒服,这天她特地起了一大早,从北京双井赶了过来。可刚叫到她的号,还没来得及坐下来让大夫瞧一瞧,他们一家人先吵了起来。原来,老太太的就诊卡忘带了。老太太埋怨女儿,女儿埋怨老爷子,眼看这一家人都动了火,万修华赶紧起身相劝,“咱们啊,谁也别责怪谁,别着急,我这儿直接帮您看,如果真需要做什么检查,住这么近,咱明天再来嘛!”万修华一边说,一遍招呼老人坐了下来,经过检查,没有大碍,“您这个没事儿,是刀口的问题,冲一下泪道就好了。老人上了年纪,忘事儿很正常,以后可别为了这个生气,对眼睛恢复也不好。”听了医生的解释,老太太终于放了心,她还不住地向女儿夸万修华,“万医生真是个好人!”

七十八岁的张老太太从云南过来,她两只眼睛都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在今天看的病人里,您这个算比较厉害的了,”见患者和家属对检查报告上的影像和数字不太清楚,万修华细心为患者解释起来,“您看,您这个照相都照不进去。”经过初步判断,万修华建议进行手术治疗,“目前这种情况,比较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做了手术,马上还你一个漂亮的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再做了简单的手术情况介绍之后,万修华又喊来了自己的助手小刘,“一会儿让我的助手再把具体情况和你们说一下,不懂的你们就问她,我们的任务就是服务好你们!”

七十三岁的赵老太太来万修华这里复查。万修华一面用显微镜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一面和老太太的拉起了家常,“没有看到人陪您,您是一个人来的?”经过初步查看,老太太的一只眼睛需要接受激光治疗,在送老太太走时,万修华不忘再三叮嘱,“别忘了,我和您,周三见!下次最好找家人陪一下,您这么大年纪,医院人又这么多。”

万修华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白内障老年人,万修华不仅会用鼓励和玩笑,帮助老年人放松心态,更是用重复的询问来帮助老年人记住治疗的关键信息,同样的话,他一上午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习惯了这样的重复,面对年轻患者万修华也忍不住多唠叨两句,有些年轻人还会报以奇怪的眼光,“这个医生真奇怪”。说的多,重复的多,他所关心的,是患者对医生所说的每一句关键信息能不能记得准、记得牢。

精准施治的专家

患者病情千差万别,治疗方法不尽相同。而对病情评估的到位,对治疗方法设计的准确,才是体现一个医生的真本事。就像万修华说的那样:“对每一个患者,必须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制定适合他的个性化、量身定做的治疗方案,把合适的药用在合适的病人身上,把合适的手术做给合适的病人。”具体来说,对白内障患者用药还是手术,手术用什么样的晶状体材料,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陈大妈年近六十,在儿子的陪同下,专门从辽宁来到北京,希望万修华能治好她的白内障。经过仔细检查和对相关检查报告的分析,万修华确认,陈大妈的白内障已经基本成熟,眼底情况较好,适合进行手术。了解到母子二人远道而来,万修华特地把手术安排在了第二天,“这么远过来,要照顾一下,提前给你做,明天早上7点半诊室,要做术前谈话和最后的检查。”陈大妈的儿子向万修华表达了感谢,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万医生,我们大老远过来,做手术就给我妈用最贵的晶体。”万修华笑着解释,“最贵的合适不合适,检查说了算,不合适我也给你解释清楚,我们不做最贵的,而要做最合适的!”

五十九岁的于大爷从黑龙江远道而来,他的情况比较特殊,除了白内障,还患有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眼底情况十分不好。面对于大爷迫切想要做手术的心情,万修华耐心解释,“我帮你找个眼底方面的专家会诊一下,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打针、打激光还是进行手术治疗,即使要手术,我们也要确定好先治眼底再治白内障还是先白内障手术再治疗眼底。”

一位患者刚进诊室,就对万修华特别亲切,“万医生,快和您握握手,我太想您了。”原来,这是一位老患者。她的一只眼睛经过万修华手术治疗,恢复的非常理想,这次来想看看另外一只眼睛的情况。经过查看,万修华给出意见,“说是白内障,实际不算厉害,而且不成熟,不用手术治疗,我估计你看电视没问题,再配个老花镜戴着看近,什么时候老花镜都不管用了再来找我,那个时候就该我上阵了。”这位患者也笑着回应,“我这第一是来找你给看看眼睛,第二就是想来看看你。”

如今,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等手术已经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突破。据万修华讲,传统的激光治疗直接在眼部角膜组织上进行切割,对于度数较高的近视眼患者不太适合,因为这部分病人的角膜太薄。如今的手术是在高度近视眼病人自身的透明晶状体前植入一个镜片(人工晶状体,相当于隐形眼镜),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一旦病情有变化,完全可以对晶状体进行置换,而且这类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很多病人找到他,就是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手术治疗他们的高度近视眼。

平易近人的热心肠

挂不挂得上号?究竟要花多少钱?医保能不能报销?病情是不是家族原因?对于每周出四天门诊还要做上百台手术的万修华而言,这些本来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但面对这些老百姓实实在在关心的问题,万修华还是放不下自己的热心肠。

来自承德的一位五岁的小姑娘是当天门诊中最小的一位患者。经过万修华的诊断,她是先天性白内障并伴有斜视、弱势的症状,“这个需要手术治疗,需要先做白内障,再治疗弱视、斜视,而且像这种病例,我们会一直跟踪她到十八岁。”了解到小姑娘是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妹妹一家四口一起来的北京,万修华主动提出免费为全家人都做一下检查,“这个应该是家族性的,不用再挂号了,我帮你们都看一下。”经过诊断,一家四口都有不同程度的眼部问题,但相对小女孩儿,其他三人症状较轻,万修华一一给出了治疗方案。

对于每一个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万修华都会主动把能省的检查省掉,把每一笔治疗费用提前解释清楚。耿大爷今年六十八岁,家住北京丰台。年在万修华这里做了一只眼睛的白内障手术,效果很好,今年计划做另一只眼睛的手术。万修华查看了耿大爷的基本情况,向耿大爷做了说明,“您是老患者了,有些做过的检查不用再重复去做,整个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能会在一万多元,直接医保可以扣除三四千元,您也有个准备。”

面对很多从外地来看病的患者,万修华也总是把医保报销问题考虑在前。一位河北的患者刚提到报销问题,万修华就主动解释,“咱们河北的医保和北京并没有联网,不能直接报销。不过所有医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有正规的发票,我们这里的接诊情况说明也都有提供,你可以拿回去试一试,根据经验,一般也都能够报销一部分。”

对于一些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患者,万修华也会跟着患者家属一起想办法。来自山东的沙大爷今年七十五岁。除了白内障,大爷眼底黄斑的情况也不太好,再转诊去眼底方面专家时,万修华特地叮嘱沙大爷的儿子,“到了专家那边了解一下情况,看能不能用国产的药解决问题,如果要打针,问问可不可以和别的患者分分针。”

不仅仅是操心患者花钱的问题,怎样能让检查的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检查报告的信息反馈,怎样能让需要做手术或者复查的患者少跑冤枉路,万修华也想到了办法。早上正式出诊前的一个小时,是万修华留给患者的私人时间。很多的术前谈话、术前检查,包括患者检查报告的信息反馈,万修华都会放在这一时段,他也总会习惯性叮嘱患者,“记住了吧,明天早上七点半,不用挂号,直接来这里找我看检查结果。”

从七点提前就位,万修华不仅是坐五个多小时,更是要不停气儿的说五个多小时。十一点五十,当天最后一位患者问诊结束,一位大娘在一旁搭话,“万大夫,您快喝点儿水,也方便方便,今天七点多到现在,就没停下来过!”万修华笑着起身,准备出门,可刚到门口,就被一位拿到检查报告患者拦了下来,万修华又跟着患者一起回到诊室。此后三次起身,三次又回到座位。一直忙碌到十二点十五,万修华终于喝上了上午的第一口水。而此时,距离准备当天下午的手术,只剩十五分钟。

面对这种忙碌的常态,万修华并没半分怨言,他说,“是人民群众千变万化的病情丰富历练了我的临床经验,我感谢他们,我愿意为人民服务一生。”

编审:罗辉

万修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中心白内障专业主任医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行政办公室主任。全国防盲指导组委员,国家卫计委白内障治疗专家指导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委员。

专长:疑难白内障手术、老花眼治疗、高度近视眼手术治疗、白内障遗传基因筛查、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后发障预防、新型人工晶状体材料研制、家族遗传性近视眼基因筛查、新型屈光手术改良。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四上午(医院西区三层眼科门诊)。

全文属“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人民好医生组委会联系

rmhy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cqf.com/ystl/12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