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抬出受伤村民
驻泉某部13名官兵徒步三小时挺进重灾区救援村民
台风“莫兰蒂”的到来,给南安市九都镇带来严重灾难,30余处山体滑坡,阻断了被困村民通往安全地区的“生命通道”。
“我们是党员,让我们上!”驻泉某部13名官兵知道后,不顾疲惫,主动请缨,克服重重困难挺进受灾最严重的林坑村,用自己的肩膀抬出了受伤村民,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录下“遗书”主动请缨救援
16日7时许,当地群众向驻泉某部救援官兵反映,5公里外的林坑村吴苏角落仍有许多被困村民急需救援。
就在前一天,救援官兵经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被困群众百余人。当夜,他们在林坑村村口小学席地而睡,一些战士裹着湿漉漉的雨衣,和衣而卧。夜里,他们还要轮流对周边危险山体进行警戒,许多战士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
一边是群众对同胞生的期盼,一边是被洪水冲垮的山间小道,再看看战士们疲惫的身影,教导员王政东一时间犯了难。
“我们是党员,让我们上!”得知有村民被困,武子文与另外几名战士简单沟通后,当即立下“请战书”,“教导员,人命关天,救人要紧!”
战士们热切的眼神,打动了王政东的心。“我带你们去!”短短10分钟后,王政东带领12名战士跟随一名带路村民迅速前往救援。出发前,他们用手机互相“录”下了自己的“遗书”。
挨家挨户搜救被困村民
救援路上“状况”频发,山上不时滚落碎石,把他们惊出一身冷汗;有时每走几步就会陷入没过膝盖的泥潭中,他们只能手牵手、互相借力提高行进速度;灌入战靴中的泥浆,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负重感,偶然遇见一条溪流,他们迅速脱去鞋袜用水冲洗干净,继续前进……
历经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找到了受灾村落。战士们迅速挨家挨户展开搜救,及时疏导灾民通往安全地带。
“快,这里有人昏迷了!”战士武子文的呼救打断了其他人的行动。在一间被风雨侵蚀的屋子里,一名中年男子蜷缩在地上,身上多处瘀青,手指骨也暴露出来。卫生员田磊镇连忙上前检查,“他全身多处骨折,无法动弹,我们得把他抬回去。”
“那边有扶梯,快!”战士李阳立刻朝王教导员手指方向跑去,柯端辉也从房间找来棉被和麻绳。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男子抬上简易“担架”,并组成六人小组准备回运伤员。
徒步6个小时抬出重伤员
一个人勉强通过的险路,此时要六人同时过,回去的路变得更为艰难。加上连续两天救援,他们的体力似乎有些跟不上。
在通过一处泥潭时,战士王凯由于体力不支,身子一歪陷了进去。为了托稳担架,他将双手紧紧用力向上举起,直到被两名战友艰难拽出。
金城的肩膀受过伤,被担架压得直冒汗,却怎么也不让别人来换;田磊镇的大腿磨破了,每次迈腿都是钻心地痛,每走几步,他就呐喊一声掩饰疼痛;柯端辉的一只战靴被泥潭陷住,索性就把另一只也脱掉;泥浆没过了腰部,寸步难行,李阳迅速大喊节拍,调动众人携手并进……
历经6个多小时,“十三勇士”终于将重伤员成功转移至山下。而他们却来不及休息一会,又急忙投入新的救援中。
▲台风重创林坑村(林劲峰摄)
卸任老村支书李万物积极投身抢险救灾
“卸任了,但是责任感不能卸,村里面临这么大的事,我必须来。”9月20日,在南安九都林坑村,谈起卸任村支书4年后,还积极配合村两委投身抢险救灾,55岁的李万物中气十足地说。
一个电话从头到尾抢险救灾
李万物在9月14日台风“莫兰蒂”来临前就参与到防御工作中来。当天下午,林坑村委会主任李常发给他打电话,“老支书,这次台风将是年以来福建最强台风,时间紧、任务重,你有空来帮做做群众工作吗?”“行,我就来。”李万物毫不犹豫,一口答应。
14日晚,住在南安梅山镇的他驱车28公里上山来到林坑村委会驻地。当晚,雨很大,李万物和村两委成员在值班室里紧盯着台风动向。“不行,雨太大了,得去巡视一下看看还有没有需要转移的群众。”15日0点41分,现任村支书李泉源穿着雨衣打着手电带着村两委成员分组巡视,老支书李万物则镇守值班室,将最新动态传送给外出巡视的村两委。
天亮后,林坑受灾严重。救灾从一开始的大部分村民转移发展到全村转移,李万物像一个在职村干部那样工作,“其实也没什么,15日、16日两天就是做群众工作、转移群众,17日、18日两天就是带地质队入户去检测房屋,检测的结果是80%属于危房。”李万物摆摆手说,“这是我的家乡,一切都是该做的”。
话虽如此,村民李明水可不这么看,“老村支书特地从梅山赶过来,察看灾情,参与救灾,很不容易。”李明水说,老村支书在任时做事公道、有威望,村情熟,做起群众工作来,得心应手。“这次村里这么多地方滑坡,随时有危险,年轻人都行走困难。他卸任了,却不顾危险,继续在村里参加抢险救灾,令人敬佩”。村委会主任李常发也说,村里地质灾害点多,有受伤的村民要转移,没有老支书的配合,村民转移可没这么快。
没有国家一家一户哪里顶得住
防御救灾最困难的五天,李万物始终待在林坑。救灾工作不那么紧张的这几天,他也一直往林坑跑。
20日中午,忙完上午的救灾后续工作、吃过午饭,李万物在林坑村祖厝边的救灾工作人员临时食堂接受记者采访。他告诉记者,我们祖辈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从来没遭遇到这么严重的灾情,作为一个本村人,怎能袖手旁观,能做到的就要做到,更不用说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李万物还说,多年来,村两委换届都很顺利,上届下届认真交接互相帮扶,大家一起努力,把工作做好。
这时,协助救灾、正在桌旁休息的60多岁村民李造林插话说,“我们在座的各位村民都看得很清楚,老村支书、村两委都极为负责,这样的村干部,我们都很支持。”说到这,李造林伸手拍着记者说,灾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没有救灾的干部、武警、部队官兵等,林坑村还会有更大损失。
?台风袭击前后最困难的五天,李万物(图右站者)心系村民,始终待在林坑村参与抢险救灾。
这时,食堂炒菜的阿姨、60多岁的村民陈雪也接过话说,“没有党和政府,这么大的灾情,一家一户哪里顶得住”。在这次全村转移时,她的丈夫不肯转移,她便劝他,“大家都在关心我们的安危,我们要配合村里的工作。先转移出去,过后处理好了再回来。老书记、村长都是为了村民,是在支持村民,村民就该支持村里、政府的工作。”说着说着,陈雪更是动情。她说,那些救灾的干部、官兵,这次为了林坑,为了救灾,浑身是泥,还没得休息,真是受苦了。“这次灾害也许是林坑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伤痛,而村民从灾害中,也切身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在为人民服务的。”
黄文华带病坚持一线
不顾眼疾冲锋在前电力工人三天修复多条线路
近日,永春县外山乡电力抢修现场,火热的太阳,让电力抢修员工汗如雨下。黄文华右眼上的蓝色眼罩异常醒目,50多岁的他,干起活来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没事,我能坚持!”被问起右眼的病情,黄文华说,“多干点活,群众的供电就能早点恢复。”
黄文华是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东平中心供电所配电班副班长,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9月12日,他医院进行检查,经诊断为因疲劳过度导致麻痹性斜视,医生建议进行休息治疗。
15日,台风登陆,给永春电网带来重创,永春东平中心供电所辖区电网受损严重,湖洋镇、外山乡两个乡镇全部停电。这让休病假在家的黄文华再也坐不住了。
“现在正是所里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在家里坐等着,我要到一线去,与兄弟们并肩作战,为民众早日送电。”黄文华不顾家人的反对,右眼戴着眼罩,毅然重返岗位。“既然单位需要你、群众复电需要你,那你就去,不过尽量不要淋到雨,不要劳累过度,否则眼疾又要加重了!”眼见拦不住他,妻子再三叮嘱道。
前脚刚迈进供电所大门的黄文华,立马拦住了正要出门清障抢修的同事,然后带上自己的工具包,和大家一起奔赴现场。几天来,黄文华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夜里抢修到深夜,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几口,又奔赴下一个抢修地点。看他如此拼命,很多同事都劝道:“五十几的人了,还带着病,要多休息,不要这么拼。”可他却说自己就是这样的“牛”脾气,闲不得,在大家都忙着抢修复电的关键时段,自己作为副班长更不能拖后腿。
连日来,黄文华就这样戴着他的“眼镜”,和班组人员风里来雨里去,苦战灾后复电抢修。截至18日,他带领班组人员完成了小湖洋支线、北硿支线等多条线路的抢修工作,恢复户客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詹丽君不顾疲惫营救群众
蹚水米背出4人消防战士参与解救30多名被困群众
危急关头,他不顾疲惫主动请缨,驾驶云梯车穿过多重障碍驶向救援地点;为了群众,他不顾危险跳入齐腰深的积水中,蹚水近米先后背出4名被困小孩和妇女,并协助疏散解救30多名被困群众。他就是晋江消防大队青阳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詹丽君,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9月15日13时,晋江消防大队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西滨镇拥军路53号厂房宿舍有30余名群众被困。大队立即指令青阳中队、陈埭中队出动2部消防车和一艘橡皮艇,以及12名官兵赶赴现场营救。
“当时情况比较危急,整条拥军路积满了水,最深处将近1.2米,面对水下情况不明,我们克服种种困难,经过2个多小时的救援,把36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晋江青阳消防中队指导员肖明捷说。
当时,詹丽君正在队内装载橡皮艇,发现有被困群众需要救援后,他不顾疲惫的身躯主动请缨,协助把橡皮艇抬到云梯车上,并迅速驾驶车辆赶赴救援现场。
云梯车到达拥军路口时,整条路已积满浑浊的水,水中好几辆汽车抛锚。面对多重阻碍和未知的路况,詹丽君小心翼翼地驾驶云梯车向前行进。在距离救援现场米处,水深已将近1米,云梯车无法继续往前。
詹丽君迅速下车,与战友一起将橡皮艇放到水里,并把发动机和油箱安装好。在知情人的指引下,他驾驶着橡皮艇来到拥军路53号厂房宿舍。
找到被困群众后,詹丽君跳进水里,协助数名群众登上橡皮艇。橡皮艇坐满人往安全地点驶出后,他又背起一名小孩,冒着齐腰深的积水,一步深一步浅地往前走,在蹚水近米后,终于到达云梯车。刚把小孩放到车上,他不顾疲惫又迅速返回,背出一名生病的妇女……
就这样,詹丽君前前后后背出了4名被困小孩和妇女,并协助疏散解救30多名被困群众,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真正含义。
方兹勇和同事穿过溜方地带,到村民家中走访。
德化县龙门滩镇村干部积极带领村民抗灾重建
危急时刻,他冲过洪水漫过的桥面,疏散桥上的村民;不到10秒钟,石拱桥被洪水冲垮,轰然坍塌。回忆起9月15日上午那惊险的一幕,德化县龙门滩镇挂片大溪村的主任科员方兹勇还心有余悸,“要是晚几秒钟,就没命了。”
洪水进村挨家挨户敲门示警
德化县龙门滩镇干部方兹勇和同事林奕龙负责挂片大溪村。9月14日下午,台风“莫兰蒂”登陆前,他们就提前来到大溪村,和村两委一起,开始转移住在高陡边坡、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等危险区域的村民。当天,整个大溪村转移了多位村民。
当晚,方兹勇和林奕龙就住在大溪村村主任郑增加家里,时刻监控着溪水的上涨情况。第二天凌晨零时30分左右,暴雨如注,村外的溪水逐渐上涨。方兹勇等人都不敢睡觉了,时不时跑出来查看溪水上涨情况。上午8点10分左右,溪水上涨速度加快,很快漫过河堤。虽然前天已将危险地段的村民疏散了,但他们担心部分村民回家吃早餐,于是又分头挨家挨户敲门提醒。
“果然不出我们所料,还是有一些村民以为没事了,清晨回家煮饭吃。”方兹勇说,他们看到一些村民在吃早饭,急忙叫他们撤到安全地带。
确保没有村民滞留后,他们又分头到各个角落的地质灾害点查看灾情。
方兹勇和郑增加负责的是下庶角落一户人家。从村部到这户人家,要途经陈头岭石拱桥。上午9点多,他们过桥时,洪水还没有淹没桥孔。
在这座桥垮塌前,方兹勇等人及时疏散了村民。
危急时刻冲上桥面拦下村民
上午10点左右,疏散完地质灾害点的村民后,暴涨的溪水已经没过石拱桥桥面。周边几百亩农田被洪水淹没,原本金灿灿的稻田,变成一片汪洋。两人被困在村民家中,一时无法回去。
此时,方兹勇看到石拱桥上竟站着一些村民。原来,大量被洪水携带的木头、大树被卡在石拱桥下方。有村民见状,带着绳索等工具,冒险涉水到桥面上,打算捞这些木头。
“我们急忙叫他们离开,不要上桥。”方兹勇回忆,他和郑增加先是大声呵斥,提醒村民离开。但还是有10多名村民站在桥的另一端,跃跃欲试。
等了一会儿,他们发现洪水消退了一点,立即跑过石拱桥准备通过。“上桥前,我和郑增加说,要全力冲过去,不要滞留。”方兹勇说,虽然当时石拱桥看起来很安全,但他们还是用最快的速度跑过长约30米的桥面。在过桥的同时,他们还将上桥的几名村民拦了回去。
“我们刚过去,不到10秒钟,桥就垮了。”他心有余悸地说。
被困孤岛安抚民心积极重建
台风“莫兰蒂”袭击过后,大溪村受损严重,大小桥梁被洪水冲垮7条;民房倒塌21间;村子通外地的道路多处溜方,全部无法通行;大量电线杆被冲断……交通中断、停水、停电,到15日晚上,连通信也断了。
与外界失去联系,家园又一片狼藉,村民们慌了神。“我们已经和镇里联系了,他们正在组织人清理路面的溜方,很快就可以出去。”面对情绪不安的村民,方兹勇等镇村干部不停地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心。与此同时,镇村干部立即组织村民开展灾后自救,抢收稻谷,把灾害降到最低。
外界的救援人员连夜抢修公路,16日下午4点左右,进村便道抢通;紧接着水、通信、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进来抢修……
在镇村干部的带领和外界的援助下,村民们的生活终于回归正轨。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2毛!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苏凯芳通讯员陈凯陈建生文/图
编辑:吴丹丹
涨姿势nbsp你知道愚人节是怎么来涨姿势nbsp你知道愚人节是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