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以及人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通常通过患病的犬、猫以及其它动物咬伤人或动物而传播。感染者常在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后,因脑脊髓炎而迅速死亡,且以意志障碍、中枢神经兴奋及续发麻痹为发作特征。
人和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鸟类在内)对狂犬病病毒均有易感性,生活中以犬、猫、牛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狼、狐狸、臭釉、豺等)最常见被侵害。此外也发现,吸血蝙蝠和某些食虫、食果蝙蝠也是狂犬病病毒的天然宿主。
1病原
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一种RNA型病毒,完整的病毒呈子弹形,长约纳米,直径约70纳米,由最外层脂质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携带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主要有四个不同的血清型。该病毒对自溶和腐败的抵抗力强,耐低温,在自溶组织内可存活7-10天,冻干真空冷冻干燥后在4℃病毒活性可保持数年。但在干燥唾液内几小时即死亡,而且对大多数常用消毒液敏感。1%福尔马林、3%甲酚或0.1%的升汞15min可将其灭活。此外,该病毒对紫外线、酸、碱以及日晒、热和空气等环境条件抵抗力弱。煮沸2分钟,或56℃持续15-30分钟通常可将其杀死。
2分布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狂犬病。我国人的狂犬病疫情日趋严重,在上世纪50年代仅有-例,70年代0-例,80年代-例。进入本世纪以来,1年例,2年例,3年例,4年例,5年例,6年仅上半年就有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狂犬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3.5-7万,其中非洲2.4万,亚洲3.1万。我国狂犬病的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狂犬病长期居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之首。尤其是6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严重蔓延的趋势,新报告狂犬病的县市数量大幅增加,民众对狂犬病的紧张恐惧情绪上升,甚至把狂犬病看作是死亡的代名词。人们一旦被犬咬伤,不管肇事犬是否带毒,医院就诊,注射狂犬病疫苗。北京市卫生局6年8月4日统计报告称,6年1-6月全市各狂犬病免疫门诊就诊人数急剧增加,总数达人,仅6月份一个月即达多人。这不仅给民众造成了额外经济负担,而且也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大压力。
3流行病学
自然界中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食肉动物和蝙蝠。很多伴侣动物也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而成为此病的传染源。我国人的狂犬病病例主要由犬猫咬伤引起。现实中以发病或携带病毒的犬只最为危险,因为犬喜欢群居,爱互相咬嬉而引起交互感染,而犬类又非常喜欢与其主人等人类接触。
在大多数情况下,狂犬病的发生是由患病犬、猫及其它患病动物咬破或抓伤人的皮肤后感染造成的。已证明狂犬病病毒在犬发病前几天(2或3天,甚至5天)即出现于其唾液内,并持续经这一途径排毒、甚至导致患犬死亡,但并非所有狂犬病患犬都经由唾液排毒,且不同病犬其唾液中病毒量有很大差异。当唾液内病毒量较大时,通过咬伤或抓伤将此病传给人的危险性将大,尤其是当颜面、颈部或上肢被咬伤时,比躯干或下肢被咬伤,罹患此病的风险性更大。大多数轻微咬伤,因侵入病毒量不多,特别是当咬伤部位有衣服掩盖时,不一定会引起感染发病,在感染后预防免疫建立之前,被患犬咬伤的人也只有20%会发病。
此外,有一些表面看似健康的犬猫,也可能是狂犬病病毒携带者,据调查其唾液腺内带毒率约为22.4%,因而这些犬猫有可能成为此病的重要传染源。其次,就是患有此病的其它动物,例如牛、猪、马等,但禽类传播此病的极为罕见。野生动物中,带毒的臭鼬、蝙蝠、浣熊和狐狸等,也是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
除上述途径外,也有少数人在宰杀被患犬咬伤的其它动物时,例如剥皮、切割过程中,因不慎切破或划破自己皮肤而被感染。接触带毒动物的血液和分泌物也可引起感染。还有一种情况非常少见,就是人和带毒的犬、猫接吻,或带毒病犬、病猫舔舐人的伤口或儿童的肛门引起感染,这类病例一般都是由于人的口腔黏膜或皮肤等有其他损伤。也有因误食死于狂犬病的动物肉制品或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感染发病的。有人认为在密闭的环境里,仅凭呼吸空气传播也能感染,但此种说法尚有待证实。但是一旦发现患有狂犬病的人或其他动物必须立即隔离,接触病人或带毒动物时必须要穿相应的隔离服、戴上口罩等,做好充分防护。此外也有报道称,孕妇、雌性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有可能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
狂犬病除了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比如山西一位母亲因护理患狂犬病的女儿时不注意,在7个月后发生了狂犬病;一位见义勇为者在抢救溺水的患狂犬病儿童时,因实施口对口的人工呼吸,3个月后狂犬病病毒感染发作而死亡;国外一位接受角膜移植的病人,7个月后死于狂犬病感染,后经调查发现原来提供角膜者死于狂犬病。
目前,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狂犬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和疫苗的接种,此病的发病率已经降到0.2%-0.3%,不幸的是,一旦感染发作其致死率还是几乎%,例如广西某地3年多人被病犬咬伤,其中19人发生狂犬病,且全部在2-7天内死亡。但是这种情况多是源于伤口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以及未能及时科学紧急接种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对人或动物的致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这主要是因为狂犬病病毒的毒力非常强,且专门损伤感染者的神经传导系统。病毒通过咬伤的皮肤以及有损伤的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侵入健康机体后,先在局部生长、繁殖,然后沿着神经通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广泛性损伤。但即使被有狂犬病的犬、猫咬伤,人或动物也不会全部发病,关键要看病毒是否进入机体。因此,当被患有或怀疑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特别是犬和猫,医院或防疫站,进行伤口处理和治疗,万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另外,该病的发病率的高低还与被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等因素有关。一般的规律是,咬伤头部、面部、颈部时发病率高;咬伤躯干、上肢时发病率较低;咬伤下肢处理得当发病率几乎为零。这是因为头面部神经血管丰富,狂犬病病毒比较容易进入大脑引起发病。伤口深,伤口多时发病率也高。
4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可把狂犬病分为躁狂型和麻痹型(又称沉静型)两个类型:
(一)犬狂犬病症状:潜伏期10天至两个月或更长时间
1.躁狂型狂犬病根据病程大致可分为前驱期、刺激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约1-2天,病犬缺乏特征性症状,易被主人忽视,主要表现轻度异常现象,举动反常,好藏匿于暗处,焦急不安,不听呼唤,易激怒,异嗜,常吞食木片、土块,毛发等异物,咬伤处发痒,常以舌舔局部。
刺激期(也称狂暴期):兴奋性增强,易惊恐,厌食、泌尿生殖道兴奋,体温上升。1-3天后,兴奋和焦躁症状显著加剧。发生攻击动作,咬啮什物、动物和人(包括主人),自咬四肢,尾及阴部,发生严重创伤。吞咽肌麻痹,因而大量流涎。声带不全麻痹,吠叫嘶哑,患犬离家远走,到处徘徊。随着病情的发展,陷入意识障碍,反射紊乱,消瘦、夹尾,眼球下陷,瞳孔散大或缩小。
麻痹期:约1-2天,患犬下颌下坠,张口结舌,眼斜视,目光狞厉,发生全身性痉挛,继而运动共济失调,步样踉跄蹒跚,躯干和四肢肌肉麻痹,终于削瘦疲惫而死。
整个病程一般为5或6天,长则不过10天。
2.麻痹性(又称沉静型)狂犬病
主要表现麻痹症状,以兴奋期很短,或无兴奋期为特征。开始时头、颈部肌肉发生麻痹,吞咽困难,常被怀疑为咽下骨头或其它异物。如果主人试图为它取出异物,会有接触感染的危险。随后四肢和全身麻痹,以致死亡。
(二)猫狂犬病症状
一般为躁狂型,类似于犬的症状,出现兴奋症状后2-4天,体躯的后1/3部分麻痹。因猫行动敏捷,更易接近人,在患病时,对人构成的危险比犬更大。
(三)人狂犬病症状
潜伏期2-8周,但也有8天至8个月或更长时间,约有4-10%的病例潜伏期为6个月以上或更长,99%的病例发病在1年内,1%在1年以上,超过1年半的已经是十分罕见的。经WHO考证狂犬病病最长潜伏期为6年,我国所谓长达数十年潜伏期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科学依据。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时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咬伤的部位以及伤口严重程度有关。咬伤处距中枢神经系统较远时,潜伏期一般也较长。
发病初期病人常有焦虑感、头痛、体温升高、不适,感到被咬伤处疼痛和瘙痒刺激。随即进入兴奋期,感觉过敏,对光和音响极度敏感,瞳孔散大,流涎增多。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吞咽肌痉挛。因肌肉收缩强烈而吐出液体,大多数病人有吞咽机能障碍,不能吞咽唾液,其中许多患病者只要见到液体或听到流水声就发生咽喉痉挛性收缩,因此人狂犬病亦被称为恐水症。也可能出现呼吸肌痉挛和全身惊厥,兴奋期可能延续至死亡,或继之以全身性麻痹。有的病人兴奋期很短麻痹期比较长。此病病程一般为2-6天,有时可达10天,结果几乎全部归于死亡,至今全世界也仅有几例发病者恢复健康。
5诊断
5.1犬猫狂犬病的诊断
5.1.1.临床症状观察
当犬咬伤人后或出现疑似狂犬病的症状时,必须尽快将其捕获禁闭,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密切注意其表现,并进一步进行其它必要检验,以确诊其是否患有狂犬病。禁闭隔离观察时间不能少于15天。如果能观察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例如犬初期兴奋,渐次出现躁狂症状,然后流涎,声音嘶哑,目光狞厉,后肢及下颌麻痹,消瘦疲惫等,基本可以确诊。应注意观察全过程,但如过经过不明,病初即呈现麻醉者,诊断起来就比较困难。
进行狂犬病临床观察时应注意和以下犬病相区别:
①急性脑充血,脑膜炎及脑炎;②癫痫及急痫;③神经性犬瘟热;④躯体某部疼痛或不适;⑤食道及齿间嵌入异物;⑥突然被拘禁引起的躁狂不安及惊恐表现或其他疾病。
隔离观察应做全程的详细记录,如未发现特殊异常情况,不应过早将犬扑杀。
5.1.2.实验室诊断
医院和基层兽医站都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若要进行实验室诊断,主人和基层兽医应按如下要求取好检验材料。即犬(猫)病死或被处死后,务必迅速于头颈结合处切下头部,除去皮肤、喉头、气管、食道及软组织,置于一个适当的不透水的金属容器内,密封后,附带详细临床病史的送检单,送交专业实验室进行检验。送检头部不应用消毒液处理或冻结,以免细胞受到损伤,妨碍组织学检验。并且盛病料的容器最好再放入另一个较大的不漏水盛有碎冰块的容器内。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内基氏小体检查(即狂犬病病毒特殊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荧光抗体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
5.2人狂犬病的诊断
5.2.1.病史调查
病人有和狂犬病患犬或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或其它动物密切接触的历史,特别是曾被咬伤或抓伤过;密切接触、护理过狂犬病病人;吃过死于狂犬病或来历不明、没经过检疫、半生不熟的肉;在已证明带有狂犬病病毒蝙蝠群居的洞穴中探险的经历等。被咬伤后10日内犬没有死亡的,基本可以排除是狂犬病。,
5.2.2.有本病典型症状
如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咽喉痉挛,流涎,咬伤处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等,可以做出基本临床诊断。要注意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5.2.3.确诊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出狂犬病病毒或抗体。
6防制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其致死率几乎为%,我国民间流传的中医治好的狂犬病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人或动物狂犬病的发生。
6.1加强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其病原特征,分布情况、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防制措施,自觉的做好自我防护和被咬伤等时的应急处置是极为重要的预防措施。
6.2犬猫及动物狂犬病的预防
6.2.1.做好犬、猫等动物的免疫接种
满3月龄健康犬猫及其他易感动物都要做好狂犬病免疫接种工作。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来感染源,对家养犬的免疫接种率应达到%。犬猫尤其是犬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犬猫及人狂犬病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目前国产犬用狂犬灭活疫苗按使用说明,半年或一年免疫一次。进口犬用疫苗按使用说明1-3年免疫一次,并在免疫前认真做好健康检查和免疫登记等项工作,可有效预防犬猫狂犬病的发生。而且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大规模的强制免疫成功控制了家养犬狂犬病的发生。目前狂犬病疫苗有弱毒和灭活两种,WTO推荐给动物接种灭活苗替代弱毒疫苗,因为已经发现有使用弱苗后病毒毒力返强的情况。
6.2.2.做好犬猫等流浪动物的管理,提高人们对狂犬病动物的识别能力,如果家养的犬外出数日,归来时神态失常或蜷曲暗处,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请兽医或宠物医生帮助鉴定。若临近地区已发现患犬或狂犬病病人,则对本地区的犬猫更要严加管理。发现流浪动物,科学救助,正确处置对保证人和动物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6.2.3.发现患有狂犬病的犬猫及其它动物,要及时向当地主管卫生主管部门报告,依照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规定,进行疾病处理。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患病动物进行捕杀。对因狂犬病死亡、捕杀或可疑死亡的犬、猫一般不应解剖,更不允许剥皮食用,以免病毒经损伤的皮肤、粘膜等使人感染,而应将病死犬、猫尸体焚化或深埋。当因需要确诊进行剖检时,必须由专业人员在专门地方,并做好个人防护时进行,事后要严格消毒,以防造成新的感染。
6.2.4.在狂犬病高发地区,除了做好犬猫的免疫接种外,对其他易感动物,如牛、羊、猪、马等也要进行免疫接种。对人工饲养食肉类野生动物,如狼、狐狸、貂等动物以及动物园的食肉类动物也应进行免疫接种。对野生动物多且活动频繁的地区,如果条件允可,也要采取相应的狂犬病免疫预防措施。
6.2.5.增加投入,加大对狂犬病综合性防治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对隐性带毒动物活体检测技术的研究。尽快解决那些慢性带毒或隐性感染动物的监督、检验和消毒问题,有效消灭传染源,减少其他动物或人的感染几率。
6.3人狂犬病的预防
6.3.1.凡是饲养犬、猫等宠物的主人,应自觉严格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宠物的登记管理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的做好动物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绝不麻痹大意,这是对宠物、本人和其他人生命高度负责的表现。WHO提出年在全球消除人类狂犬病的倡议,我国目前犬只数量约为1亿只,全面实施犬猫狂犬病强制免疫,使免疫覆盖率超过75%是最重要的措施和步骤。
6.3.2.伤口处理
由于狂犬病致死极高率且至今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要特别强调被犬、猫咬伤或抓伤后的伤口处理工作,这是防止病毒进入机体的最关键步骤,绝不能马虎,不当回事。做好伤口处理,在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注射疫苗还重要。曾有个别病人被咬伤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只注射了疫苗,仍然发生狂犬病并导致死亡的情况。这是因为免疫接种后产生足量抗体前,病毒已进入体内侵入神经系统并引起发病。这种惨痛的教训,人们应当牢记。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马上认真科学处理伤口。如果当时没有条件,即使在数小时后,仍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再次强调,最好立即处理伤口,这非常关键。
处理伤口的方法原则是不让病毒进入体内,尽力在伤口局部将可能存在的病毒杀死和消灭。该病毒对酸、碱、氧等敏感,知道这些能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用力挤出伤口内污血(不要用口吸以免经口腔粘膜损伤感染)和清除干净动物唾液,然后用20%肥皂水(含多量泡沫的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半小时后再用凉开水反复冲洗,局部应用75%酒精及2.5%-5%碘酊擦洗。如果伤口较深,可将注射器插入伤口内部,进行彻底冲洗和消毒。一般不需缝合和包扎,应让伤口暴露,但要防止破伤风梭菌和其它细菌感染。
6.3.3接种疫苗
接种狂犬病疫苗能非常有效的预防狂犬病的发生。目前常见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地鼠细胞苗,在咬伤当天以及第3、7、14、30天各注射一次。如果咬伤情况严重,可全程注射10针,即当天、第2、3、4、5、6、10、14、30、90天各注射1次。全程免疫接种后免疫期为3个月。如果免疫接种后3-6个月,再次被咬伤,需加强注射2次,如果再次咬伤的时间超过6个月,则需要重新全程免疫接种。需要说明的是人用狂犬病疫苗与兽用狂犬病疫苗是不同的,不可乱用。人接种疫苗要到人的医院,犬接种疫医院医院。不管人用还是兽用狂犬病疫苗都因不同厂家、生产工艺等不一样,以及患者年龄、伤情等的区别,应按使用说明和医生建议进行接种。
6.3.4抗狂犬病血清
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可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这是一种被动免疫的方法,因为注射的血清内含有大量抗体,可以快速中和狂犬病病毒,无需等待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具有明显而快速的治疗作用。注射的方法和剂量是:成人每千克体重0.5-1.0毫升,儿童每千克体重0.5-1.5毫升,一半剂量肌注,另一半在伤口局部注射。注射越早,效果越好。此外,也可局部注射特异免疫球蛋白配合狂犬病抗病血清的应用。
6.3.5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
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不是人人都适合使用的,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进行过器官移植的人、过敏体质者等,这种情况注射疫苗时要非常慎重。曾发生过注射狂犬病疫苗不当造成人死亡的个案。因此现在狂犬病疫苗接种,并不在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疫苗范围之内,不具有强制性。只有高危地区、高危人群进行高危作业的人才要求进行免疫接种,例如兽医、宠物医师、动物管理员、饲养员、宠物(犬)主人、野外工作人员、山洞探险者、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人员、治疗狂犬病病人的医师及护理人员等接种方法按相关说明和参考标准进行。
7小结
狂犬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致死率极高的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而且有明显的散发性和连锁性,即一般主要是被患有狂犬病的犬猫及其它动物咬伤后,才会发病,不容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根本不必恐慌。犬、猫是人类的朋友,饲养犬、猫是许多人的精神和生活需要,也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需要。不能因为犬、猫可能把一些与人畜共患病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就对她们进行捕杀,就像我们不能害怕有些病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样,就拒绝与人交往,隔离自己。狂犬病的发生,主要的责任不在犬或猫而是在于我们人类没有做好相关的工作。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狂犬病在犬、猫、人类以及其他动物之间的发生和传播。
2016治疗白癜风疾病最好的药是什么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