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注射流感疫苗的季节。很多家长都问我:现在的疫苗好像挺危险的,到底还要不要给孩子打呢?在此我想说,请跟随我来了解一下当初没有疫苗的世界,别让家长对疫苗的误解,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稍微年长一些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小儿麻痹症这种因为传染病引起的后遗症,最著名的患者可能就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了。那些得病的孩子即使能逃脱死神,往往也会落下不同程度的残疾。而我们的长辈,大概也都认识一两个因为这个病而走路一瘸一拐的人。
直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吃过的糖丸么?那就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它让小儿麻痹症患者不再增加。不仅仅是小儿麻痹症,牛痘疫苗还终结了天花的肆虐;乙肝疫苗让我国这个乙肝大国的儿童感染率从接近10%一直降低到1%以下。
如果把病原微生物比喻成坏人的话,疫苗防病的方式就是两个字:“记仇”。它会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看见这个‘坏人’就记住他一辈子,下回再来的话狠狠地打它。”要是没有这种提前训练,有些厉害的“坏人”就会一路长驱直入,等我们的免疫系统反应过来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最开始,这种训练用的是已被关起来不能再作恶的“坏人”。随着科技的进步,升级成了用“坏人”的一部分就可以拿来训练了。总之一句话,就是疫苗越来越安全。因此,我想告诉家长们,如今用成熟工艺正规生产的疫苗,没有高风险,属于极低风险的制品。
那为什么还会有“疫苗之殇”呢?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种巧合。比如曾经有传言说接种疫苗之后不幸得了病毒性脑炎的例子。其实,疫苗只是病原微生物的一部分,是不能让人生病的。更科学的解释是,全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接种者,可能就有极个别人恰好在接种疫苗的那几天不幸得了脑炎,于是无意之中疫苗就成了那个背黑锅的。
历史上,反对疫苗的风潮也曾在欧美出现过,婴幼儿疫苗接种率明显下降。那些家长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孩子,但客观结果却是麻疹、百日咳这些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让孩子暴露于实实在在的危险之下。
此外,有家长问我:不打国产疫苗,打进口的会不会好一些?对此我想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冷链”。疫苗如果没有安全的冷链保存,就是用国外生产的疫苗一样会失效。值得欣慰的是,疫苗温度标签已经逐步推广开来。这种标签在受热之后会变色,把它贴在疫苗的瓶子上,相当于贴上一个“历史清白靠谱”的证明,我们期待它能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