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啊,很多“智慧”我们都可以从书中获取,读书可以使人进步。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书,许多成功人士都非常推崇的一本书,里面随便拿出一句话,都可以让我们直面人性。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致认可:但凡后世人,汲取中华智慧,习得为人处世都绕不过他。
到底是这一本什么神奇的书呢?它就是明代作家冯梦龙所作的《智囊全集》,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里面记载了余则故事。毫不夸张地说,我读完这本书立马豁然开朗,尤其是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很大帮助。
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千古名言,也是当代人在为人处世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许多人屡屡不顺,在社交关系中吃尽苦头,往往就是因为不懂得筛选,把真心留给了错误的人,反倒浪费了与三观相合之人交往的机会,余生饱含遗憾。
我在前面文章中介绍过筷子的九大禁忌:筷子不能一长一短,筷子不能插在饭碗中,筷子不能敲饭碗......等等,今天便就来介绍一下与之息息相关的“碗”,到底又有什么说法,或者说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有人说:碗不就是盛饭用的么,还能有什么讲究?
还别说,确实有讲究……
不是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饭碗不倒扣,药碗必倒扣”么……同样都是碗,为何饭碗不能倒扣,而药碗却必须倒扣呢?
下面便来揭开谜底……
一,饭碗不倒扣饭碗为何不能倒扣?
据说是与那明朝编撰《永乐大典》的解缙有关。
解缙这个人吧,很聪明,而且非常有才,要不然朱棣也不会找他编撰《永乐大典》。
只是与许多聪明有才的人一样,解缙也有个毛病:聪明过头。
为了帮助朱高炽稳住太子宝位,解缙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动足了脑筋,甚至有一次,为了弥补太子身体健康的短板(朱高炽有小儿麻痹症),解缙甚至当着群臣的面,说出了朱高煦(朱棣的次子,太子之位的有力争夺者)三大“懒政”,说朱高煦如何如何不作为,相比他,太子则要好很多,勤勤恳恳,日理万机。
居然敢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儿子的坏话,朱棣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你一个小小的编修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谈论朕的家事,于是,在编撰完《永乐大典》后不久,朱棣便就找了个理由把解缙给关入了大牢。
却说这解缙被关入大牢后,也不好好配合改造,居然每天都乐呵呵地在牢里大放厥词:
“你们知道么,我解缙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皇帝是个聪明人,他不会杀我的,把我关起来也是暂时的,要不了多久,便就会把我给放了。”
对,解缙猜测的一点不错:皇帝的确是不想杀他,毕竟人才难求么,将他关入大牢,也只不过是想磨磨他的锐气,让他少管些闲事而已……
只是,当解缙的那些狂言傲语传到皇帝的耳中后,皇帝可就真的动了杀心……
就这样,在一个初秋的中午,新来的狱卒照样为解缙送来了牢饭……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牢饭却十分丰盛,除了大鱼大肉外,居然还有酒……
新来的狱卒不明就里,一阵艳羡地对解缙说道:
“解先生可真是料事如神,今天的牢饭如此丰盛,想来是皇上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你了……”
谁知,看着丰盛午餐后的解缙却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后默默地喝完酒,吃完了所有的饭菜,最后一声叹息的将饭碗倒扣在了地上……
新来的狱卒很是不解,便问道:
“先生为何要将饭碗倒扣?”
解缙苦笑道:
“你觉得这像什么?”
狱卒好奇地盯着倒扣的饭碗半天后,忽然皱起眉头道:
“像坟!”
“哈哈哈……”
解缙闻言后,忽然大笑起来:
“不错,就是坟!”
狱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询问道:
“先生不是就要释放了吗……为何还要如此悲伤?”
解缙慢慢止住笑声,深吸了一口牢房内污浊的空气后,缓缓对新狱卒说道:
“……我太了解皇帝了,如此丰盛的一餐,哪里是送行饭,分明就是断头饭……恐怕吃了这顿,便再没有下顿了……所以,我才将碗倒扣……这碗对我来说,以后便用不着了……”
狱卒还是不太明白:
“不会吧,皇帝应该不是那样的人……”
解缙痛苦地笑道:
“是啊……皇帝的确不想杀我,是我自己把自己害了呀……”
说完,竟暗自垂起泪来……
……
不久后,解缙就真的被押赴了刑场,送上了断头台。
小结:解缙最终因为聪明过头妄送了性命,而他那牢狱中倒扣的碗儿也被后人传了出来,自此后,碗倒扣便预示着死亡……不吉利。
这就是“饭碗不倒扣”的原因。
二,药碗必倒扣关于药碗必倒扣也是有说法的。
据说这个说法还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关。
提到卢照邻,或许很多人都很陌生,相较同为四杰的王勃,骆宾王两人,卢照邻的名气的确要小很多,甚至,都“不值一提”。
那么,卢照邻真就如此不堪吗?
答案其实并非如此……
按照史书上记载:卢照邻十三四岁时便就师承文学大儒曹宪学习国文,他本人十分聪慧,博学擅文,是个并不亚于王勃、骆宾王的好苗子。
另外,在唐高宗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年,卢照邻在李元裕(李渊的第十七个儿子)府中任典签(负责整理文书的官名)期间,深受李元裕器重,一向言少词寡的邓王(李元裕)夸起卢照邻来却从不吝啬言辞,基本都是长篇大论,甚至还不止一次当着众人的面狂赞卢照邻:“升之(卢照邻的字)就是本王的司马相如。”
由此可见,卢照邻能够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也并非浪得虚名。
那么,此等博学多才之人,为何却很少被后人提起呢?
有人说因为他写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得罪了武则天,以至于遭到了“全面封杀”。
这样说也是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吧,大多数原因还是由于他自身的健康问题......
公元年,年纪轻轻(34岁)的卢照邻便得了麻疹疾病,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他不得不辞官回到蜀中(老家)治起病来。
可是这麻疹疾病乃是当时的疑难杂症,哪有那么容易医治。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仍然没什么效果后,卢照邻便就询问当时为他治病的孙思邈:
“吾之疾,尚能愈否?”
(我这病还能治吗?)
孙思邈回答道: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人的疾病其实就和大自然的灾害一样,有的灾害可以消除,而有的则不能.....因此只能顺应天意。)
卢照邻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孙思邈话中之意:你这个病啊,基本上好不了了,只能听天由命。
于是,卢照邻便就一口气喝完了桌上的中药,而后将药碗倒扣在了桌上。
孙思邈问他是何意思。
卢照邻慨然笑道:
“既然如此,还喝什么药......只此一碗,余生由天而定.......”
孙思邈闻言,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最后也只能摇头叹息道:
“是药三分毒......如此也好,如此也好啊......”
......
自此,断药后的卢照邻竟然奇迹般地一直活到了50岁,最后因忍受不了病痛折磨,才投水而亡。
小结:后来人们祈祷为了让病魔早点离身,便就学卢照邻将药碗倒扣在了桌上......甚至有的地方借过来的熬药砂锅都不会归还,其实就是希望病魔早点离开自己......永远不来最好。
古人的智慧有时候真的“诚不欺我”,很在理。读一读老祖宗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经验。若想要学习更多的古人智慧,我们可以看一看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写的《智囊全集》。
这是一本被称为“千古谋略第一书”的传世佳作,听说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读过的名人可不少。
看完这本书,无论是与人打交道,还是竞技游戏,无论是沟通技巧,还是自我保护,都能从中找到灵感和方法。只要你理解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你的智商和情商就会提高,你的人生也会大不一样。
央视节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多次演讲中谈及,在他24岁时读《智囊全集》这本书,他说道男人就应当跟曾国藩一样读《智囊全集》,不单单是是读的人生经历,更加是读的人生智慧、人情世故。
由此可见,如果有一本书能使你英明睿智,那智囊全集一定是你的最好的选择。怪不得有人评论这本书:十有八九向你学习,你也就能安居乐业,趋利避害。
一套“智囊全集”在手,人性一览无余。
《智囊全集》收录了从先秦到明朝多个智库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智慧的创造与实践史。书中的人物都在用智慧和策略创造历史。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古人巧用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生活奇书,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心灵手巧套件。
冯梦龙《智囊全集》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谋略的故事。看到了冯梦龙的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先人遇到事情如何处理。我们在研究冯梦龙的智慧和冯梦龙智囊全集,不仅在官场智慧的故事,还有军事上的故事。
如果你能读完冯梦龙智囊全集,你会觉得书里很有意思,都是关于怎么巧妙收拾那些强悍不听话而且这些智慧都是以少胜大,冯梦龙的故事里,且手握重兵的将军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商品卡进入下单
道MM智囊全集白话版冯梦龙著珍藏版文白对照完整原著原文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