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支书刘征锐倾力转移群众确保村民无一伤亡
村支书刘征锐倾力转移群众确保村民无一伤亡
“莫兰蒂”台风肆虐永春,湖洋镇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水,地处低洼地带的清白村更是首当其冲。在这场罕见的天灾面前,全村多人无一伤亡。“零伤亡”的背后,是果断、高效的灾前转移群众。昨日,记者来到清白村,听村支书刘征锐讲述与时间赛跑转移群众的故事。
父亲
心疼儿子一心扑在抢险救灾上
“你很难找到他,连我都难找到他!这几天,他都不着家。”在湖洋街上,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刘宝金。
刘宝金是刘征锐的父亲,他说,这几天,很难见到儿子的身影,“虽然清楚他在镇里或村里,可还真不清楚他到底在哪户灾民家里。”
刘宝金记得,9月15日上午9点多,湖洋下起了滂沱大雨,水淹得很快,“老四(刘征锐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叫我赶快撤,话刚说完,他就消失在雨幕中了……”老刘心疼家里放在地上的来公斤稻谷,于是搬来2张桌子,想将一袋袋稻谷放在桌上垫高,以防水淹,可70多岁的他,已无力搬动了,是附近工地的两名工人前来帮忙,才解了燃眉之急。
老刘夫妇随后转移到安全地带。大灾过后,他回到家中一看,家里淤泥有几十厘米厚,众多亲戚朋友帮忙清理了2天,才恢复干净,“老四哪有空清理自家的。我一点都没责怪他。只是心疼他睡眠不足,太累,操心过度!”
群众
村支书趟水参与救出17人
“没有村支书出力,没有政府,我那个弟弟可能就出事了!”在村部,刘福红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讲述他弟弟刘一束转移的过程。
9月14日晚上,湖洋镇已是狂风暴雨了。此时,刘征锐和其他镇、村干部,顶风冒雨,提醒群众提前转移。他们一行来到刘一束家中。“看到他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刘福红说,弟弟半身不遂,常年卧病在床,而身边只有老伴一人,要是突然转移肯定来不及。
“我们有车来,先将刘一束转移走,一旦雨水猛涨,转移就困难了!”刘福红记得,刘征锐帮忙将刘一束送上车,医院住了下来。
“村支书想得周到,因为我弟弟病情那么重,若是到永春四中的安置点,保不定病情加重。”刘福红很是感激。
感激的何止刘福红一人!9月15日凌晨4点,刘征锐冒雨出巡,发现数股洪水从锦凤村几条巷子里冲出来,街面很快“沦陷”。刘征锐马上打电话通知村干部等相关人员,并立即转身赶向溪口角落,发现这一处以前少有水淹的沿街地带也漫水了,而此时村民们还在睡梦中!他立即招呼驻村人员敲响铜锣发出警报,并就近踢门叫醒群众转移。水位迅速暴涨,溪口角落被淹水位已达1米多深,洪水涌进民宅。还有4户17名群众来不及转移,刘征锐与县消防大队官兵一道,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将群众全部救出。乡亲们安全转移不久,他们身后一些泡在水中的土木房屋纷纷倒塌。
阿婆
三次上门动员转移救我一命
“幸好那天转移及时,要不然估计无法坐在这里跟你聊天了。”昨日下午,清白村湖丘角落,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照在92岁的刘阿婆脸上。
刘阿婆是清白村第二高龄的老人,虽然几个儿子让她去新房住,可她还是习惯住在相处了几十年的老宅里。因为对老宅的情结,也让她在面临大灾时,不愿轻易离开。
“我老母亲当时锁在房屋里,不肯走!”黄声镜说,14日那天,刘征锐前来动员转移时,母亲将房门关上,任凭刘征锐费劲口舌,她就是不肯开门,说什么都不肯离开。
眼看一时劝说无效,刘征锐赶紧赶到下一家动员群众转移。等忙完这些,刘征锐第二次上门动员刘阿婆,但她仍不为所动。刘征锐只好第三次上门劝说,明确告知她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10多分钟过后,刘阿婆终于打开房门,愿意转移。
台风过后,刘阿婆回家一看,老宅房屋里满是淤泥。她才晓得,要不是那天刘征锐苦口婆心的劝说,自己或许就在洪水中出大事了。
来源:泉州晚报作者:黄墩良通讯员苏福彬/文记者张九强/图
超强台风“莫兰蒂”是年有记录以来,
泉州直面的最强台风——带来创记录的风、
破记录的雨连同史上最高的洪峰和水位,
全市受灾人口达68万人。
面对史无前例的考验,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在省委省政府指导帮助下,泉州科学践行六早方针(“早部署、早到位、早转移、早泄洪、早提醒、早防疫”)和“1+11”的重建方案,雷厉风行,推动全市生产生活重回正轨。
在抗击风雨、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大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在最危险的地点、在最危难的时刻,与军民携手,
成为最可爱的党员先锋。
群众需要的时刻一切有我
◆◆◆
林坑村,一个平日里养在南安九都镇“深闺”的小村庄,是此次台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南安年平均降雨量约毫米,而林坑村只用10多个小时,就下了全年1/7的雨量。在这样的暴雨肆虐中,道路塌方、房屋冲垮,林坑一度成“孤村”。
15日零时,村支书李泉源打着手电筒冒雨再次全村巡查。刚要转身离开一座空房,屋后山体滑坡形成的泥石流汹涌而来,李泉源身陷泥浆被推出30多米远,只剩头部露在外面,侥幸摆脱险境后,全身多处骨折。医院里,村主任李常发接棒发力,连续48小时作战,把全村多名群众用最短的时间安全转移到镇里的集中安置点。
同样在林坑,因为道路中断,一位姓陈的士官,背着老人走了5公里多的泥石流路段。一路上,他连滚带爬,还不断安慰老人:“没事,别怕,我背着你,你抱紧我。”他说,很庆幸没有复员,留下来经历了这场救援,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正是有这群可亲可敬的党员干部,让人们相信,无论遇到再大的灾难,只要有党组织在,群众就会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
几十公里之外的南安洪濑镇,东溪水位瞬间登顶历史之最,镇区大面积内涝,积水最深处超2米。在一片泽国中,13名农民工被困在蔬菜棚地,性命危在旦夕。洪濑镇纪委书记蔡忠昆当机立断,一边向米外的受困群众喊话,一边紧急调用冲锋舟,并组织村民用门板、救生圈等工具先行自救。水位一点一点上升,农民工一个一个获救。
15日5时许,市第四监狱附近的工业区仓库被淹,里面有17名群众。“水越涨越高,每小时就能涨1米!”一接到巡逻人员的电话,丰泽区东湖街道仁风社区党委书记苏泽星火速联系东湖派出所副所长林星进赶往现场。此时,水位已高达2米,必须有人游泳进入,而专业救援队伍尚未抵达。“无论如何也要救人!”两位干部带着救生圈涉水多米率先进入仓库。随后,武警官兵带着冲锋舟赶到,17名被困群众平安转移。受灾群众钟可见获救后激动地说:“水太深了,看到书记和所长游进来,我们就像看到救星一样。”
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党员的出现,解了民忧,更暖了民心。
永春湖洋镇54岁的老兵泡在一米多深的洪水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丰泽区北峰派出所民警裴宇彬,涉水多米将受困于动车站站前大道里的男女背离积水区域;南安洪濑镇坝田村党支部组织委员黄文艺双手托举2个多月的婴儿,艰难涉过齐肩深的洪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们需要的时刻,一切有我!
最难最险的地方冲锋在前
◆◆◆
“水位数据突然消失了!”15日夜里,山美水库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吓出一身冷汗。作为泉州第一“生命库”,山美水库台风期间进库流量不断刷新纪录。紧要关头,水位数据消失,相当于监控中心远程监控基本作废,如不及时修复水位计,对下游来说,高水位运行的水库无异于“定时炸弹”。窗外,12级风,暴雨如注,但时间不等人。“我去!”水工分场副主任黄明助二话不说,带着2名值班人员冲进风雨。到达水位计,需要行经一座长约30米的吊桥。平时不觉什么,但风雨肆虐中,摇晃幅度之大足以让人胆战心惊。黄明助咬紧牙关,带头踏上吊桥,一步、两步、三步……短短30米,足足挪了半小时。在他们的努力下,水位计修复了,水位数据恢复了,山美水库的拦洪错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统计显示,在下游防洪压力严峻时,山美水库通过减少下泄流量,多拦蓄1.4亿立方米。台风中,早一点通电通路,群众就多一分安心。永春外山乡,雨量累计毫米,超百年一遇标准。狂风暴雨中,电网摇摇欲坠,包括外山和湖洋两个乡镇在内,数十万群众陷入黑暗。“现在正是需要我这个班长的时候,我必须到现场去。”15日早上,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东平中心供电所配电班副班长黄文华毅然返岗。就在台风来临前两天,他被检查出右眼麻痹性斜视,只能戴上眼罩,使用左眼。但一想到湖洋、外山两个断电乡镇的群众,他就坐不住。三天后,小湖洋支线、北硿支线等多条线路抢修工作全部完成,户生产生活用电得以恢复,用一只眼睛奋战的黄文华终于露出笑容。“硬闯也要闯通生命线!”为打开转移群众的生命通道,15日下午,南安公路分局紧急组织抢险队伍进驻九都镇。一边是高坡、一边是悬崖,电力和通信完全中断。在应急灯照明下,作为“先遣部队”的分局局长张锦海在路边充当起“警示柱”,防止车辆倾滑坠落;两名机械手洪珍辉、陈春成,一个用应急物资填补路基,一个清理溜方,相互配合推进,连续奋战24小时抢通生命线。不是在排险,就是在排险路上!危急时刻,多抢一秒,百姓就多一分安全。女承父业的德化城关公路站站长郑珠桂,为清理溜方,废寝忘食,打包送来的一碗面汤,放了三小时,面凉了,汤没了。她却说:“只要路通了,吃什么都香。”76岁的丰泽区老党员、退休工程师施义祝,连夜顶风冒雨,帮小区内楼宇抢修电路。第二天一早,又带着儿子、孙子,祖孙三代维护电路。舍小家成就大家党员本色
◆◆◆
台风夜,安溪县龙门镇龙门村,锣声在黑夜里响彻村庄。村党委书记邱东海一头扎进暴风雨中,疾呼住在低洼处的乡亲尽快转移,手中的锣一刻不停。临近中午回到家时,他才发现敲锣用的右手已拿不动筷子。“仔细一看,整个手臂都肿了起来,冒出几个大水泡。”妻子几次劝说他,风大雨大不要出去了,先用村广播通知吧。老邱却说:“敲锣声音清脆,村民更容易听得见。”
刚做过手术,还钉着钢板,永春东关镇溪南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城硬是在水里泡5个小时,当最后一户群众撤离时,他的腿已肿得走不动路了。
灾区是战场,锤炼迎风斗雨中的意志。
灾区是考场,考验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本色。
“家快淹了,你快回家!”15日1时,守在晋江市陈埭镇桂林村委会的林清德一边是家人的电话,一边是50名需要安置的菜农。
12小时后,被安全转移的菜农吃上了午餐。可他的家里和厂房积水已没过小腿。箱鞋,还有一大批机床,就这么泡坏了。面对家人的抱怨,林清德说,从20多年前当选村主任开始,他就深知自己的选择。
这也是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党员们共同的选择。
台风登陆那天,正逢永春党员颜扬发妻子的预产期。为了修复基站,他告别产房里的妻子,直到东关镇恢复通信,才赶到妻子身边,迎接自己的“台风宝宝”。
晋江深沪镇华山村党员林丽智主动让出刚为儿子精心布置的婚房,安排携老带幼的受灾家庭入住避灾。
谁是最可爱的勇士?
◆◆◆
风雨中,党员干部铁肩担当、行动作答!
大灾面前,方显真情。心在一起,则力必聚。如今,台风远去,泉州已拉开“1+11”重建家园的序幕,党员群众在风雨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必能众志成城,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窗口期”,打赢恢复重建新硬仗。
来源:福建日报作者:刘益清
————
在永春湖洋清白村救灾一线,市委书记郑新聪握住七旬老人的手频频点头,“您有个好儿子!”
“您有个好儿子……”19日下午4时许,在永春县湖洋镇清白村抢险救灾一线,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握住77岁老人刘宝金的手频频点头。
老人叫刘宝金,书记夸赞的是他的儿子——清白村党支部书记刘征锐。
9月15日凌晨,台风“莫兰蒂”登陆,永春成为重灾区。当天上午8时许,清白村一些地方浸泡在超过1.5米深的洪水里。危急时,村支书刘征锐带领村干部跳入洪水,几乎是半游着转移群众,抬走坐在轮椅上的脑瘫大爷。
虽然他家离村委会只有米左右,但直到第三天他才有空走进家门——此时,家中一楼覆盖着厚厚一层泥土,所有电器都泡坏了。
书记的握手
老支书回忆难忘一刻
“到现在我还是很激动!”刘宝金回忆,“那天,郑新聪书记来到我们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给我们受灾的村民们非常大的信心和鼓舞。”
据刘宝金介绍,19日下午郑新聪书记到湖洋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看望受灾群众。当时他正在院子里晒东西。书记路过他家时,镇里陪同人员跟书记介绍,他就是刘征锐的父亲。郑书记匆匆停下了脚步,热情地握住老人家的手说:“您有个好儿子!”
“非常激动啊,很欢喜!”刘宝金挺着胸膛,很骄傲地说。他说,不是他的儿子优秀,“是灾情严重,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
77岁的刘宝金曾担任清白村村支书18年,如今退休了,新一任村支书正是他的儿子刘征锐。“村里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谁上?肯定是村支书要带头上嘛。”
在刘宝金看来,能为村民做点事,他们父子再苦都值。
14日当天,预计灾情会比较严重,刘征锐来不及和父亲道别一声就匆匆走出了家门。作为老支书,刘宝金对村里的情况十分熟悉,自然也很挂心。他觉得有几个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容易受灾,必须和儿子交代一下,还有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也不能落下。可是当天晚上村里通信中断,水已经淹到近一米高的位置,77岁的他根本出不去,为此老人家一夜难眠。
第二天早上,听到儿子在喊他转移。刘宝金一边扶着老伴从后门走,一边冲着儿子喊:“溪口和洋中那一片要注意,特别容易出事,还有……”最后他说:“我们跟着官兵走,你不用管我们,你去忙你的。”就这样,灾情最严重的两天,父子俩就这样远远地喊了几句话。
儿子的抢险
带头跳入1.5米深洪水
说起15日“莫兰蒂”登陆当天,许多村民感叹“破湖洋历史纪录”、“整个村泡在大水里,最深的地方至少有1.5米”。
14日晚,刘征锐和湖洋镇党委副书记王志勇一起在村委会里值班。半夜雨越下越大,两人不放心,隔2个小时就巡逻一次。凌晨4时,刘征锐在巡逻中发现镇区菜市场一带水已经淹到路面40厘米处。他凭经验感觉情况非常不妙,就敲响防汛锣,将村民全部叫醒。无论家里房子如何,住在哪一片区,全部转移。
天亮以后水位果然迅速上升,到早晨8时许,溪口角落最深处已经淹到至少1.5米了。1.75米的刘征锐下水后几乎被淹到脖子。
这时刘征锐接到一个消息,两位老人跑回自己的房子里拿棉被,被困住了。被困的老人是65岁的刘裕生和他的弟弟。刘征锐得知情况后,赶紧和村里几名工作人员蹚水过去。快到房子时,因为水位实在太深,脚很难着地,随时可能被水冲走。试了三四次后仍无法靠近房子,刘征锐只能请消防大队的官兵们帮忙。他们将绳子的一头绑在外面的电线杆上,由刘征锐带队,用手扶着绳子,半游进屋。找到两位老人后,以同样的方法将两人转移出来。
这边刚救人出来,那边群众又反映70多岁的刘大爷也被困了。刘征锐用同样的方法“游”进刘大爷所在的房子,然后和消防官兵们一起将患脑瘫11年的刘大爷抬上救护车。
这些过程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刘征锐说压根顾不上拍照,“也不要拍,太惨了,永远不要再发这么大的水了”。
父子的相聚
家中泡水一片狼藉
把该转移的村民都转移完了,刘征锐自己70多岁的老父母还在家里。这时,他才有空在路过自家门口时,站在门口喊一下他的父母,让他们出来转移到村委会。
16日,水位退下去。刘宝金和老伴回到家中。被洪水浸泡过的墙壁上留下一条明显的水纹,标示着当时洪水淹过的高位。家里一楼所有的东西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泥,电视、冰箱、锅碗瓢盆无一幸免,所有电器报废。
下午,刘征锐第一次回家,尽管村委会离他家仅约米的距离。看着家中一片狼藉,刘征锐红了眼,不敢回头看年迈的父母,只能默默地收拾。因为受灾太严重,家里20多口人打扫了两天半才基本清理干净。到昨日下午,家里的院子里还晒满了两位老人家的冬衣、棉被和忙碌一年收获的稻谷。
支书的欣慰
灾情虽严重无人伤亡
水位退了,但事情远没有忙完。从16日下午一直到昨天中午,刘征锐忙碌的是村里的灾后重建工作,溪流清淤、河道清理,那些房子被完全破坏的居民的安置问题……
昨日下午1时许,艳阳高照。刘征锐在村子里组织推土机将塌掉一半的房子或墙体清理掉,以免发生二次坍塌带来伤亡。台风过境,整个村子仍然到处拉着警戒线,立着“请勿靠近”的警示牌,提醒村民危房危险。
“推土机要推那堵墙,可是电线杆倒了,过不去,得叫电业公司来配合。”“我家里厨房那块能不推吗?”“那房子里还有一台冰箱,不能推。”……现场工作人员、村民们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刘征锐来协调处理。
据统计,受“莫兰蒂”影响,清白村共转移人口人,受损房屋间,包括倒塌的间。这两天为防范二次灾害,清理倒塌一半的危房和残垣断壁共多处。让刘征锐感到欣慰的是,这次清白村虽然受灾严重,但村里做到了无一人员伤亡。
来源:东南早报记者陈玲红王柏峰文/图
责任编辑:李燕华
白颠病症状甲氧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