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近视的基础研究对近视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戴锦晖教授在第五届眼视光教育论坛暨第四届中华近视防控高峰论坛上发表了“近视防控基础研究”主题演讲,《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采访到戴教授,他向我们介绍目前我国近视防控策略的意义。
专家简介:戴锦晖,主任医师,复旦大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获眼科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休斯顿大学眼视光学院学习。主要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各种眼病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近视、远视、斜视、弱视治疗和各种眼病所致低视力的康复治疗,尤其对近视眼激光手术治疗(PRK、LASIK、LASEK及epi-LASIK)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视基础研究进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增加约10%,这与我国近视的防控体系不够完善有关,近视基础研究的进展会对近视的防控有一些启示。目前,对近视防控的研究比较热门的是户外活动与近视的相关性,很多研究均提示,适当地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控制近视的进展甚至阻止近视的发展,推测可能的机制是与阳光的照射可以产生多巴胺有关,而在实验动物研究中已发现多巴胺可以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初步的研究提示其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和周边离焦改变有关,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球周边呈近视性离焦而阻止近视的进展。有关色觉和近视相关的研究是近视发病机制研究一个新的方向,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已证实长波长的光有促进近视形成的作用,而短波长的光有阻止近视发生的作用,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其机制除了和纵向色像差有关外,可能与视锥细胞视蛋白的代谢产物视黄酸相关信号通路有关。另外一个比较肯定的研究结果是调节和近视相关的研究,近视的发生和调节的滞后、调节灵敏度的降低有关。这些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对临床防治近视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近视防控监测体系
中华近视眼防控推进协会目前在努力推动建立标准化近视防控监测体系,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近视现状,包括我国不同地区近视状况,采取的近视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等,从而对我国近视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近视监测点,建立完善的屈光发育档案,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评估,每年进行总结。监测点要求是长期从事近视防控工作,能开展本地区中小学生近视筛查的眼科专业机构。完善的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了解青少年近视的现状,还可掌握我国正常青少年的屈光发育特点。还要对参与近视防控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使防控更加规范。具体的监测指标包括了视力、屈光度等近视相关技术性指标和影响近视进展因素指标,这些资料对近视的防控是非常有益的。
近视防控要点
目前,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近视防控工作都开展的比较好,而我国不同地区的近视防控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领导近视的防控,也没有规范的标准。市面上防治近视的产品五花八门,相当多是没有科学依据,导致很多家长、患者无所适从。我国需要建立近视防控专业机构,推动近视的规范化防控,全面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推广医学验光、规范化的近视防控监测体系的建立对近视的防控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什么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