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管大人的事!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高尔基《童年》
对于童年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划线,但这段时期不管对于谁来说都尤为重要,因为这时候人开始接受来自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家庭的影响、老师的影响、同学的影响还有朋友的影响,而且这时候人还是白纸一张,泼墨则染墨,泼赤则染赤。所以没有人比马金库更懂童年在他身上留下的刻痕。那么他的人生又因为童年有了什么走向?
一、各人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
“我希望法官能尽快判决本人死刑立即执行,谢谢!”
这是真实发生的一幕,年3月1日的庭审中,90后被告人马金库不接受律师为他辩护,也不对死者家属表达忏悔,只是迫不及待的求死,甚至还露出笑容,对着法官鞠躬,仿佛死亡是什么天大的好事。他的行为当然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大家看着他就像看着一个疯子。
他和疯子没有什么两样——年5月22日早晨6点多的时候,他被叫起来卸货,因此心生怨气,然后往公司里投了30片左右安眠药,导致老医院;晚上的时候他想睡觉,但是老板娘让他修灯泡又让他哄孩子,他不愿意于是抄起了墙角的斧子,一尸两命,逃之夭夭。可他才20岁,就那么多怨?
二、用鞭子教不出人来
倒退回去,开始说马金库的童年。他的童年是悲惨的,一出生没有多久,就面临父亲和母亲离婚,家庭从此缺半的情况,而且他还被判给了父亲,那个男人嗜酒嗜烟更嗜赌,仅仅只是为了几块钱,就将自己的朋友杀死,然后在年被枪毙,而马金库才4岁,被留给了并不怎么样的继母。
继母不只是不怎么样,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虐待狂,吃饱穿暖的不要想,他还得常常经受毒打,那时候的马金库因为还没有完全拥有了解世界的能力,所以他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不对的,他以为全世界的孩子都是这样,尽管很痛,他也甘愿忍受,于是变成了一个瘦小黝黑耳聋和斜视的半残人,直到继母“良心发现”,将他送还生母。
三、恨是块冰,遇暖就融化
高尔基曾在自己的自传《童年》中这样写他的外祖母:“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对于马金库来说,他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存在,她的温柔使他明白,原来不是世上的母亲都这样,也不是世上的小孩都如他,他原来经历的一切都叫做苦难。
他母亲对他太好太好了,带着他住进了继父家里,给他改名叫“马金库”,让他接受教育,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就为了弥补他曾经被关在了小黑屋里,三天两头没饭吃造成的心理性饥饿,还给他配了矫正斜视的眼镜,打算给他做耳膜修复手术,虽然没什么钱,但借钱也要给他上全市最好的中学——但这也成了另一个苦难的诱因。
四、在人们心里,欢乐和忧愁几乎纠缠在一起
这是一个新的家庭,马金库感觉到了隔阂,尤其是小自己13岁的妹妹出生之后,继父对他越来越不满,虽然家中确实没有条件,但一个愿意学习的好孩子不是应该鼓励吗?毕竟那所学校是马金库前50名考进去的,然而继父却觉得花这么多钱送他去读书不值得不划算,等他去上学后,就与母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他很想读书,却逐渐觉得坐立难安,现实和梦想的撕扯,最终因为他心疼母亲的境地而败下阵来,选择了辍学,不过即便是这样,年母亲还是和继续离婚了,并准备出农村找工作,这时候马金库才18岁,他脸上开心的安慰母亲,说有些老板没文凭,也还是能赚很多钱,有脑子就可以了。但是心里面早已经充斥了满满的绝望。
五、于是,我去了人间
之后的人生基本上就是童年的重复,颠沛流离和没有文凭遭遇的种种窘境,因为耳聋和斜视遭受的种种歧视,不被重视没有存在感的自我,以及渐渐明朗的求死之心,他甚至常常将这个挂在嘴边,以至于他的母亲都听得脱敏了,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其实悄悄买了安眠药,只是最后投进了别人的碗中,但那天到底还是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六、结语
接着就出现了最开始的那一幕,一个年纪轻轻的杀人犯放弃辩护,一心求死,他的笑容和鞠躬都是惹人深思的内心表达。但说他的故事,并不是让大家共情他,只是想说明童年对人的影响,如鲁迅所说——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但这个命运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如高尔基挣脱恨意写下《童年》,终成一代文学巨匠。
end
零点壹让你的生活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