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新茶道
讲到潮汕的饮食文化,不能不讲到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风情悠悠;茶具精致,沏工考究,1招一式,韵味无穷。吴南生(伍羽)同志因此著有洋洋一万五千字的《说潮汕工夫茶》;而潮籍文学大师秦牧更断言:“潮州茶道,可谓中国茶道之代表。”
潮汕工夫茶是汕头人夜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晚餐后合家围坐,搬出一副火炉、水锅、茶壶、茶杯,烹茗闲坐,啜饮聊天,不亦乐乎。
始于清朝,迄今数百年历史的潮汕饮茶之风,这几年随着经济繁华和社会发展,也在产生着静悄悄的变革。
首先是遍及全市的茶叶商店货架上,再也不是清一色的乌龙茶、水仙了;就是马路边、街巷口的个体烟摊上,店主也常常挂上一包包装潢精美的“老人头”(红茶)、云南普洱之类的“外茶”,让人家“顺手牵羊”。这类被汕头人称做“动(抖)茶”的袋泡茶,目前的年消费量约占全市茶叶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听说,这主要是由于这类袋泡茶具有经济,特别是方便快捷的诸多优点的原因。
我在一个晚上到过三个家庭,竟然发现他们都冲饮袋泡茶,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十分惊奇。
初次认识的特区某公司经理,以袋泡菜莉花茶待客,他向我抱怨冲工夫茶太费时间,而且茶汁太浓饮了容易失眠。而他做经理搏生意,是最伯睡不到钟点的;潮剧导演郭君则恰在用正宗宜兴紫砂茶壶冲泡“参芪茶”,他边冲边向我宣扬了一通“参芪茶”补虚扶正、益气润肺、提神益志、养颜回春的功效。最后到了报社某家里,待客的还是袋泡茶。只不过他的花样是云南普洱冲泡杭白菊,请教之下,方知有日他去龙湖宾馆赴宴,侍应小姐上菜之前,接待的便是这类茶水。
一个夜晚造访三位地道潮汕人,吃不上1盅地道工夫茶,或是偶然。但我认为,这也许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和节奏的加快使然。
就是工夫茶本身,也有人们始料不及的。近几年来,海滨路的带状公园每到夏秋时节,便有一个“工夫茶角”出现。有趣的是:
可以说,这是一种古朴风俗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不失是一种新的“茶道”,这类饮茶与文娱和谐统一,为古老的“潮州茶道”,注入了新的活力。说明汕头人的夜生活,正迈向新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