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
有前提的批判
有自觉的反思
有价值的生活
让智慧之光遍照人心
做一棵有思想的苇草
文王业芗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认为物质是由土、水、火、气四元素组成的;古印度亦认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的基本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以印度佛教有“四大皆空”的说法。中国古代亦认为大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所构成的。这种哲学思想直到“原子论”问世后,四大元素说才走进历史博物馆,然而“阴阳五行气”理论在中医学还继续发挥作用,还有生命力。中医学至今仍保留着阴阳五行气医哲不分的理论;而西医学选择与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却与哲学分道扬镳。
中医哲学本质上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古老的中医哲学在今天之所以能传承、自强不息,因为传统中医在治病救人方面,还有其不可磨灭的优越之处。我个人认为要更了解华族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应该学一点中医哲学的,尤其要深刻体会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
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一致,所以有“医易相通”的说法。清代名医章虚谷说:“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阴阳概念的哲学化始自西周末年的伯阳父。他以阴阳之气的运动失衡解释地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把“阴阳”视为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和规律。医学界继续丰富了阴阳学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阴阳互藏互交,以生化不息。以其阳中有阴,故阳极则阴生。”揭示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黄帝内经》不仅以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调阴阳之所在而和之、以平为期”,把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至和”为治疗原则,使阴阳理论提升到更深刻和完整的水平。
“阴阳”也是对立统一的。但“阴阳”与辩证法的“矛盾”,却又有不相同的内涵。因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而中医重视“阴阳调和”,“阴”与“阳”的偏盛偏衰是病因,一切防治措施都“以平为期”。
最早提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是在战国晚期的邹衍,差不多同一个时期《黄帝内经》也把五行学说在医学上应用。“五行”正确的理解,“五”是个约辞,并非确指。正如《黄帝内经》指的“脏腑”,并非人体学实指的脏器官。“五行”说只是理论模型,揭示人体内在要素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五行的关系,认为大自然随着各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人的生命。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基本在说明一切事物的“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相生相克的平衡关系。
五行在中医里的特殊含义。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等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闭藏等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代表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代表温热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五行学说的缺陷,容易把生克程序视为封闭式的机械循环。
谈到“气”,中医关于人体中“气”的理论始终没有得到现代科学证实,所以有人认为传统中医实际上是建立在子虚乌有的“气”理论之上的。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就是现代人类的科学知识水平还没达到能把握“气”的存在;另一种可能是“气”根本就不存在的。
“气”一直是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一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充盈宇宙。“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淮南子·原道训》说:“气者,生之元也。”气是生命的本源。“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11世纪的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明确的见解。他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这就是说,并非“蒸郁凝聚”人们眼睛看得见的才是气,那不可见的,如健顺、动止、浩然、湛然的客观实在是气的“象”,都是气。即气是运动的,也有静止的;是浩然广大的,也是湛然渊深的。气的观念,宋代以后哲学关于气的学说都是以张载的解释为根据的。
年12月3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人杨振宁教授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的“金禧讲座”中,以《中国文化与科学》为题发表演讲。在提到中医时他说:“今天的中医,不只在中国社会,在西方也有重要的地位了。那么,中医说起对于人的身体的了解,总结出几个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就有了这个现象,比如把吃的东西也要分成寒的或是热的。现在我们不讲这件事情合不合乎实验,合不合乎科学,我现在所讲的是它这整个精神是什么。它的精神就是要把对于人的身体、人的疾病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归纳成几个字,而从这几个字来了解人的身体结构跟人的疾病是怎么回事。这是传统思想方法最重要的表现。”杨振宁教授说的传统思想方法,就是指中医学唯象理论的思维方法。
年1月1日,钱学森在《建立唯象气功学》的书信中说:“唯象理论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把唯象理论称作前科学,因为它们也能被实践所证实。有点类似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的意味。波兰尼的缄默知识是指根据经验总结又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一些理论和知识,却无法用言语或文字表达出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唯象理论,它已经被几千年的生活实践所证明,但是却无法从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角度进行解释。《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气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等。中医对五脏的认识称为“藏象”,对脉的认识称为“脉象”,对舌的认识称为“舌象”等等。《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在这里描述的“心”与解剖学的心器官不尽相同,是对心的生命活动一种“意象”描述。
中医的诊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求望、闻、切、问四诊合参,通过对人气色、神情、舌苔和体态的望诊;气味和声音的闻诊;脉象的切诊;以及对个人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的问诊,以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断定人失衡之处,找出人生命活动偏离平衡的“象”。中医诊断不是要寻找疾病的病菌病毒,而是对“人”以“象”诊断,给以治疗。譬如中医将各种病症归结为“证”,如眩晕、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动的症状,都具有“风”摇动的特征,故称为“风证”。中医有“同属异治,异病同治”的处理,就是根据“动态功能之象”类比为“证”来确定。因此,有些病症状虽不相同,乃归为同一个“证”;而有些病症状虽相同,又分属不同的“证”。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胎动不安、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象)虽不尽相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动态功能之“象”)都属于“中气下陷”,列为同一“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法来治疗。(上述例子参考《“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3-4作者:张其成)
说“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一点也不过誉。可是中医“以象测内”的“象”,终究只是人脑主观的产物,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谓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基本还是非常强的猜测性,所以备受质疑。面对讲究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无疑赋予中医哲学一个新使命,中医如何突破唯象思维,即在唯象思维的基础上,又要强化客观性、逻辑推理性的微观和分析。
上述的只不过是中医哲学的粗浅入门,每一个课题若深入地研究,必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着迷!
“哲学圈,精心做编辑,用心做学问,同心聊智慧。
zhexue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