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紧张的父母,怀疑自己的宝贝是“对眼”而就诊,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说的”对眼”专业名称是“内斜视”,“内斜视”有真假之分,经过眼科医生检查,一部分孩子的确是真正的内斜视,而另一部分则是称为内眦赘皮,这是一种假性的内斜视。
真性内斜
先天性内斜视
是出生时或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斜视,外观上表现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鼻侧根部偏斜,使得双眼黑眼球内聚,看不见白眼球,内斜程度较大。
其产生的原因多数由于眼肌发育不完善,在眼球附着位置异常或者神经支配异常等。这种斜视的孩子仅靠佩戴眼镜没办法矫正,看东西只习惯用一只眼睛,没有立体感,不能分辨东西的远近,没有双眼单视的先天性条件,对视功能危害最大。此外,影响孩子的美观,容易给孩子蒙上心理阴影。
这样的孩子在半岁左右就可以进行相关检查,2岁以内就应该手术。手术可以解决内斜的问题,术后配合屈光矫正与弱视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视功能矫正效果。
调节性内斜视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角膜以及晶体屈光力大,调节力很强,为了看清近处物体双眼向内转的辐度大,容易引起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多在2岁到3岁左右出现,多数与远视眼引起的调节辐辏过度有关系,配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可以达到矫正内斜的目的。
另有一部分内斜视需要戴镜与手术协同才能够治愈。
假性内斜
内眦赘皮一种与种族差异有密切的关系的面部特征,最常见于中亚、北亚、东亚等地区的蒙古人种中,故又称“蒙古赘皮”,是东方人眼睛的特征之一。
内眦赘皮是指在内眦角内侧方自上而下呈顺向性或自下而上呈反向性蹼状皮肤皱褶,使内眼角圆顿,给人一种眼裂缩小,内眼角看不见白眼珠,黑眼球内聚的感觉。这种情况一般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鼻梁骨骼发育健全而得到改善,是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的。
那么如何区分真性“对眼”还是假性呢?
3个月以上的孩子,就具备了双眼同时协调运动的能力,可以配合检查。
家长可以自己试着检查:将鼻梁处的皮肤捏起用手电筒照射鼻梁处,观察灯光落在双眼瞳孔的映光点位置即可。如果角膜映光点在瞳孔中央,就为假性“对眼”,落在眼球角膜的外侧部分就为真性“对眼”。再交替遮盖单眼,内斜视的孩子眼球会出现自内侧向正位的交替运动,医院就诊,必须及早治疗以建立双眼同时看东西的能力和双眼正常视力。
方法虽说不难,但家长掌握起来还是不太容易。如果发现孩子眼睛内斜,最好请眼科医生检查。
===============================
作者介绍:张志华医生
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硕士学位,至今从事眼科工作12年。
年加入新世纪医疗网络,医院从事儿童眼科门、急诊诊疗工作,受到了广大患儿家属的一致认可。年4月,张志华医师调医院,医院眼科的日常诊疗和手术工作。
专业特长:各种常见小儿眼科疾病、儿童斜视弱视、上睑下垂、小儿泪道疾患、小儿眼眶肿瘤、小儿眼整形以及眼外、眼科的各种治疗,如: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术、取角膜异物、麦粒肿切开、霰粒肿切除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