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深情的眼科大夫
——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虎
刘虎,溱潼中学87届高中校友,年1月生,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南京医院)眼科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儿童眼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儿童眼病学组组长。
刘虎擅长处理眼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擅长各类斜视的非手术和手术矫正、儿童屈光不正的治疗、弱视功能康复以及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肿瘤、眼眶爆裂性骨折等眼眶疾病的诊治。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江苏省自然基金及其他课题多项,在Ophthalmology,BritishJournalofOphthalmology,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ScientificReports,Optometryandvisionscience,OphthalmicPhysiologicalOptic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编(译)专著多部。现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之一。
从医20年来,刘虎兢兢业业为眼疾患者解除病痛,视患儿为亲人,让很多患者重拾自信,一批批患者健康地离去,一个个病人慕名而来。在医院提起眼科专家刘虎的名字,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劲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他那质朴、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的品行而赞叹。他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眼病诊治和研究工作,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深情的刘大夫,常同宝宝“套近乎”“田田,我认识你幼儿园的老师。你们有个王老师,还有个张老师对不对?”田田睁大了眼,刘虎继续说:“你们老师姓张对不对?”田田犹豫了会,像蚊子一样挤出一句话:“不对,是王老师……”
(“虎大大抱一下”,刘虎帮助小患者放轻松)
“原来是王老师啊!叔叔记错了哈哈,这个给你好不好?”刘虎笑嘻嘻拿出一张小贴纸,撕下一个五角星贴在田田额头上:“太漂亮了!我们握握手,以后就是好朋友了。”田田摸摸头上的小星星,忘记了刚才的紧张:“好,谢谢大大……”
“田田,你好……”刘虎朝眼前怯生生的小患者眨眨眼睛。三岁的孩子原来很紧张,拼命往妈妈身后躲,现在已经变得不怎么紧张的看着眼前的“白大褂”。
(问诊结束后,小患者送了“虎大大”冰淇淋)这是小儿眼科专家刘虎门诊上常见的一幕。他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当下孩子们最喜欢的漫画贴纸、糖果、拨浪鼓,印着米老鼠的调节视标等,这些都是刘虎“讨好”宝宝的小道具。
(“虎大大”有个逗娃的“百宝箱”,里面装着拨浪鼓、快板、卡通贴纸、糖果.......)
别看刘虎“经手”的小患儿个个“服服帖帖”,事实上,很多斜弱视的孩子对“白大褂”并“不买账”,一见面就躲,没问几句就号啕大哭;有些孩子年龄小,检查时不懂配合,病情表达不清,家长看了干着急,甚至责怪孩子,越骂越乱。“沟通难、检查难、诊断难”成了小儿眼科医生不得不面对的“三大难”。
“和孩子们沟通的时候的确有技巧,但更多考验的是医生的细心、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每周一上午的门诊,“虎大大”经常加班到下午2点,才吃上午饭)“我看诊前一定会先和宝宝们‘话话家常培养感情’。有些孩子特别紧张,问什么都不回答,这时候医生一定要HOLD住,不能嫌烦,更不能在宝宝面前流露出不满,要‘头脑风暴’,把能‘忽悠’的招数都使一遍。”刘虎笑着说,“在孩子面前,我从来没有脾气,就是个喜欢和宝宝‘套近乎’、发奖品的虎大大。”
深情的刘大夫,总和患者“心连心”有一种眼泪是热泪、是激动的泪,在它夺眶涌出的时候是甜在心里的……刘虎医生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人流下热泪的人。他用他的行动、精湛的医术、火一样的情感感动着患者。
24岁的湖南女孩小蕊,花朵一般的年纪,但从小患有斜视,每次看到镜中的自己,心里总是一阵阵难过,她二十几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做一个正常的女孩。
“后来辗转找到了刘医生,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焦虑和自卑。当时看病的人很多,没有空床了,我失望地准备离开,但刘医生告诉我说,‘姑娘,我一定要想办法给你安排一张床!我不能让你背着这么重的负担!你这么年轻,应该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啊!’,小蕊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积压了好几天的紧张、惶恐和不安在那一刻释放出来。尽管很多人在看,尽管很丢人,尽管哭得很丑,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手术以后,小蕊眼睛恢复得很好,镜子里眼睛的位置很正,从此,她再也不害怕照镜子了。
刘医生看到了小蕊的内心。他不光治好了小蕊的眼睛,也改变了小蕊24岁以后的生活状态。小蕊说自己嘴巴笨,去复诊时只道了声谢谢,刘医生听后,朝她笑了笑,点点头,摆摆手,说再见,很酷的样子,但她觉得,自己想说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刘医生一定已经都懂了。
山东日照刘女士的宝宝患有先天性内斜视,医院,听到不少方案,始终拿不定主意,后来找到了刘虎。
“第一次在门外排队时看到刘主任大概三十几岁,身边没找他看过病的人都觉得没希望了,世人眼中年轻医生都没什么经验。”但是看完病,刘女士一家被“虎哥”折服了。
“宝宝成了‘虎哥’的小粉丝,积极配合检查。刘医生详细检查并确定孩子病症后,特意告诉我们‘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要有心理负担。”刘女士说,宝宝患眼病以来,夫妻俩一直活得很累很担心,但“虎哥”的贴心和知心让他们感到放心又舒心。“当听说我们从日照赶来的时候,他说了句‘很辛苦很辛苦’。从没医生这么说过,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深情的刘大夫,建起医患“互动桥”“许多病人不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在医生、护士们面前,是‘弱势群体’。我们需要跳出医疗指标,透过病人的‘视野’去看待疾病,包容患者的痛苦,理解他们的需要。”
(门诊结束后,“虎大大”来到病房交代护士工作)医患关系的敏感与微妙,就在于此。临床中,有不少大夫业务出众,工作勤恳,却并不被患者说好。许多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很“纠结”,病情说轻了,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和家属会“闹腾”甚至“撒泼”;病情说重了,医生安全了,患者和家属往往“压力山大”。不过,刘虎二十余年的大夫生涯中,却极少遇到“找麻烦”的患者。
“手术就意味着有风险,刘医生也曾有手术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但他的患者和家属多半能够理解。”据病房的龚医生回忆,每次查房的时候,“虎主任”都会当着斜视患儿家属的面详细地分析病情。他似乎是在和医生们讲课,其实是说给患者及家属听,让他们对手术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期望值。
龚医生说,患者入院后,刘虎医生至少会和患者及家属“谈三次话”,虎主任及其团队针对多年来患者及家属普遍对手术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制作了相关科普,以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向病人们讲解专业的医学知识。患者入院第一天,管床医生就会分发资料让他们学习,并理解手术原理及风险,这就是“第一次谈话”;查房时,再通过详细讲解重新灌输、巩固,这是“第二次谈话”;手术前,医生还会再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一次正式的术前谈话。谈完之后,刘虎常常会让病人及家属反馈谈话内容,对于患者不理解或误解的部分反复解释、强调。
刘虎医生一直重视医患间的互动,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到诊疗的过程中。他要求患者及家人上网查资料学习相关眼病知识,还要提问题,一起讨论。“双方信息对称,交流才更加公平。”刘虎说。
(“虎大大”拿着卡通贴纸,吸引小患者的目光)深情的刘大夫,谱写青春“奉献歌”刘虎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医德,在患者心中形成了优异的口碑。他的门诊号经常是刚上线就被“秒杀”。遇到外地赶来挂不上号的,刘虎不忍心孩子受罪、家长折腾,就临时加号。早上的门诊正常是11点半结束,他则经常是坐诊到下午2点才结束,中间也没有休息,大半天的时间往往要看上百位病人。每逢手术日,刘虎一天要做十几台手术。这些,都成了刘虎工作的常态,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刘虎说,“苦中有乐,累中我也有我的快乐,我快乐的唯一理由就是:很多患儿和家长给了我人生新的意义。我愿意走这条路,我愿意吃这个苦。同时,我也很幸运,我有那么多重拾信心的患儿朋友,还有我那么多满怀期待又理解我们的人们。我虽因为工作,有时忘记了家人、忘记电影院、甚至忘记了我所在城市身边的路,但我依然觉得值得。”刘虎医生时常这样自己安慰自己的跟别人聊起自己的工作。
(手术日,刘虎一天要做十几台手术)刘虎医生不光是主任医师、是博士、是老师,平时百忙中还带着实习生和学生搞科研。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仍然会兢兢业业去做一些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去培养更多年轻的好医生,建立一支出色的眼科团队,治疗更多患者的眼疾,为他们重拾光明和自信。”
疾病给一个人及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在医学教科书上没有,在医生手术成功率里没有,只是装在一个有关怀又不断进取的好大夫心里。而刘虎,就是这样深情的大夫,一位眼科患者眼里的好大夫。
(摘自姜堰政协《姜堰精英人物》第三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出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