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且棘手的致盲性眼病。随着手术设备与手术技术的进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远期视力预后已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患儿因发现不及时,手术处理不当,及术后并发症等诸多因素,导致严重的视力损伤。
目前,白内障摘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治疗2岁以上先天性白内障的标准术式(同时需根据年龄确定是否同时行后囊膜环形撕除及前部玻璃体切除)。但是,对于2岁以下的患儿,在行白内障摘除术后,是联合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还是术后予以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仍有较大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
(1)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能存在术后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及炎症反应增加的问题,同时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与患儿逐渐增长的眼轴不匹配增加了术后弱视与知觉性斜视的发生率;
(2)配戴接触镜虽然避免了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诸多风险,但是存在患儿不配合、角膜感染及费用高昂等问题。
为了比较这两种治疗模式的优劣,医院的LiJinying等进行了Meta分析,评估两者远期视力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到两岁的先天性白内障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更具优势经过筛选,共入组了7项研究,总计只眼。其中只眼配戴角膜接触镜,只眼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时间1-5年不等。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1)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儿视力优于配戴角膜接触镜组。
(2)两组术后青光眼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3)两组术后知觉性斜视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4)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容易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但是,只要术中注意挑选疏水性直角方边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或采用撕囊口镶嵌于人工晶状体襻(一种特制的人工晶状体,具有椭圆形的前襻与后襻,方便前后撕囊口的嵌入)的方式[1],可以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小结不到两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吸除术后,推荐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相比于配戴角膜接触镜,其术后远期视功能恢复更好,且术后青光眼与知觉性斜视的发生率无差异。
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虽然较无晶状体眼高,但只要挑选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并采用特定的操作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原文链接: